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全球快看點丨他專攻只有173個字的字帖,一投稿便入選全國書法臨帖展

      發稿時間:2022-12-06 08:07:04 來源: 騰訊網


      【資料圖】

      當代書法要求人們在學習書法時,要多學多融合,可以說,這個要求是非常高的。它要求人們不僅要對古人的碑帖學習臨習至少要達到兩種以上,并且在形成自己的作品時,還要把它們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只有這樣,評委才認為你是學了多個古人的作品,但是,融合時又是一大難題,讓許多書法愛好者望而生畏,因為對于不同風格的作品想要融合起來,如果沒有一定的悟性和創作能力,的確是很有難度的。

      上面看到的這幅作品是一位作者入展于全國臨帖書法展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這是出自東漢摩崖作品《楊淮表記》,如果對此碑熟悉的話,這幅臨帖展作品并沒有對原作進行過很大的“改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把原作“照搬”過來,而下面的也是他的創作作品,這是臨帖展所要求的,即要有一副實臨作品,還要有一副創作作品一起投稿。

      就創作作品來說,作者也是沒有經過多大的“改造”,可以說是完全照著《楊淮表記》的風格進行了一番創作,如果打眼一看,還以為是臨摹作品。但這幅創作作品,包括他的臨摹作品為什么沒有融合其它風格而能進入到全國書法臨帖展?有的人說,這可能是運氣好,也有人說,這個字形很丑,評委就好這一口,入展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幅作品入展呢?我想可能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作者在《楊淮表記》上下足了功夫。我們知道,《楊淮表記》是東漢時期的摩崖作品,他的風格是凝重中有飄逸感,奔放中不失法度,樸拙中見靈秀,有天然古樸之趣,結體寬博疏朗,氣格宏大,氣象高古。即使這樣一件作品,很多人對此卻是望而生畏的。為什么?因為它的字形與筆法太過難學,一方面是大多數人不喜歡這樣的字形,另一方面其字跡不清晰,筆法難以撲捉。但這位作者恰恰是在這個碑帖上下足了功夫,營造了一定的書寫功力。

      第二,較好地把握了《楊淮表記》的風格。此碑有天然古樸之趣,也有飄逸奔放之風,但很多人在這里停留的時間并不很長,有些人甚至就一眼帶過。之所以沒有能吸引住人,主要原因還是人們對它的認知,尤其是對其風格的認知還不到位,總是從表面上看字形是否美觀,而忽略了它的內在及風格。這位作者從深層面上理解了《楊淮表記》內在氣質,從而在學習中能很好地吃準、吃透它的主要風格,這是贏得評委認可的關鍵原因之所在。

      第三,精準臨摹,大膽用筆。不論是字形還是點畫,這幅入展作品對此都做到了精準臨摹,并且在用筆上是大膽行筆,這是值得提倡的另一個方法。盡管原作的拓本字跡很是模糊,即使有些人對此作了清晰處理,但從整個作品中的點畫來說,它是刻在石頭上的作品,其點畫都是有一致性的精細,而這位作者在臨摹中,好像是“翻刻工”一樣,又好像是創作者一樣,對其點畫按照書法藝術性的要求,進行了一些細微變化,如某個字筆畫粗一些,某個字的筆畫又細了,較好地遵循了藝術性的要求,讓作品富于變化,這是又一高明之處。

      臨帖展不要求人們過度地去創作,而是考察學習者對原作學習的程度,如果過度地放開創作,那評委一定認為對原作學習不扎實、不到位,肯定是不會被選中的。從上面這位作者的臨摹、創作作品來看,學習古人,不僅要吃準其字形,還要在筆法、風格、氣象等方面進行融會貫通,也就是要把古人的全部“拿過來”,變成自己就是古人的樣子,如此一來,才是臨摹的最高要求。

      標簽: 他專攻只有173個字的字帖 一投稿便入選全國書法臨帖展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