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一個“神垕山民”對鈞瓷的理解

      發稿時間:2022-11-23 06:56:57 來源: 騰訊網

      圖 | 大宋官窯 柴燒《荷韻瓶》細節

      文丨神垕山民

      朋友讓寫寫鈞瓷審美的文章,斟酌多日無從下筆。鈞瓷發展近千年,融入了先哲和歷代匠師的思想、技藝,真不敢妄加評說。但生于神垕,長于神垕,從匠人們泥堆旁蹣跚學步到上世紀90年代下崗單干,走出禹州大小場所與人談話必及鈞瓷,把鈞瓷當成了介紹自己的一張名片,難道你對鈞瓷就沒有什么感悟?對鈞瓷的美丑就沒有自己的見解嗎?恍惚中,“另一個我”發問……


      (相關資料圖)

      出于對自己審美的執著和尊重,粗淺地談一些看法。

      首先,鈞瓷的美離不開型。在很多場合,我常把鈞瓷說成鈞器。器者,用具也,能容納物品。神農耕而作陶,耕是為了填飽肚子、為了生存,作陶是為了用,進而轉化為賞器,由物質上升到了精神,古今一矣。鈞瓷最初也應是器,儲物之用(如:梅瓶、玉壺春本是盛酒之器),既然是盛器就離不開大、闊、結實……所以,后人每談起鈞瓷,都離不開厚重、大器、粗獷。

      當鈞瓷發展為賞器以后,就有了收斂,過于粗笨的元素也被細化了。其實講鈞瓷的粗獷是指形體的豪放、不猥瑣(拘束、扭捏),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工藝粗糙是鈞瓷的本色。

      因為一件器物置于雅堂,我們老遠望去,先感覺到的是它形體的舒服程度,繼而才近觀釉色。就像看一位美女,先遠觀,被她的體型、氣質所吸引,近而才看其膚色的細膩,衣著的質地,等等。

      總之,我喜歡的鈞器應該是造型的古樸端莊、簡潔大方、線條流暢。

      其次,鈞瓷的美當然是釉啦,沒有了釉就妄談鈞瓷了,所以人們常說,型為本、釉為魂。

      早期的鈞瓷是以天晴色為主色調的,即使現在也還有一大批喜歡這種色調的人(我也在其中),不是天藍、不是湖藍,而是淡淡的白色中泛出微藍――天晴。我不知道古人為什么追求這種顏色,無意為之、偶爾呈現、進而極化?也許是吧,總之天是廣闊的、浩瀚的,是包容的、是偉大的,到現在,我們這里農村的孩子談及無法比擬的事物時還常說“就跟天一樣……”

      圖 | 大宋官窯 柴燒《荷韻瓶》?

      歷史上的某一天,人們忽然發現,銅加入釉中能在單色青釉上劃出一抹彩虹,于是新的歷史畫卷從此展開了。陶瓷也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階段:

      疏淡精勻天晴器

      富麗堂皇窯變瓷

      古代鈞瓷的窯變是由鐵的青色和銅的紅色為主色調,在高溫流動過程中,相互滲化、掩映折射而反映出來的變化。所以,呈現在器物上是含蓄的、詭秘的,是觀之不敢褻瀆的冷美,是不能一語道破的深邃……這種審美思想延續到共和國時期的鈞瓷一廠、二廠(個人認為)是發揮到了極致,所以我是比較推崇一二廠的窯變鈞瓷的……

      晚靄微茫譚影靜 殘陽一抹淡流霞

      煙光凌空星滿天 夕陽紫翠忽成嵐

      這些意象中的成景成像在兩大廠的精品中依稀可見,別處卻很少發現。

      圖 | 孔家鈞窯《玉壺春》

      我反對為了成景成像刻意在釉層上潑貓畫虎。梅瓶古代只是酒瓶,被匠師們提煉、凈化,成為賞器中的雅物,而刻意制造的景趣反倒把原有的釉色涂俗了。

      正所謂:雅是對俗的提煉? 俗是對雅的模仿

      其實,窯變不一定非得指顏色的多元和華麗,釉質的瑩潤、發色的含蓄朦朧,也應是不可缺席的一員,所謂惚兮恍兮。過多的人工技巧遠不如混沌欲開的渾融……

      圖 | 孔家鈞窯《碾子瓶》

      經常聽朋友說“我有件鈞瓷,窯變得像只蝴蝶或螞蚱……”只想說,一件經典的傳世鈞器如果不從它器型的莊嚴、釉質的渾厚、變化的蔚然上去理解,僅用像什么就能表達它的內涵嗎?

      窯變,別的窯口也有,而鈞釉的窯變之美應該是它質的瑩潤、通透;意的空靈、悠遠;更像宇宙、像大自然、如詩如畫、如瑪瑙、如寶石、欲看不透、妙不可言……

      所以一件好的鈞瓷作品應該是器型簡樸而雅致再附以瑩潤朦朧的釉衣,觀之讓人平息浮躁、遁離喧囂、情閑致逸,真正感受到:

      開卷即受益

      賞鈞眼頓新

      標簽: 一個神垕山民對鈞瓷的理解 大宋官窯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