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天天短訊!廣東省發展新型儲能出連招:地級市接招 制造、應用、投資齊驅動

      發稿時間:2023-06-06 19:53:00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送政策、送需求、送補貼;制造端、應用端、投資端齊驅動……廣東省發展新型儲能產業打出“組合拳”。


      【資料圖】

      6月5日,廣東省發改委、廣東省能源局聯合印發《廣東省促進新型儲能電站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稱《若干措施》)。這一文件也被視為“萬億營收”目標后的又一劑強心針。

      “要政策有政策,要補貼有補貼。”儲能行業的業內人士如此評價這份文件。

      《若干措施》的目的是為促進廣東省新型儲能電站規模化有序發展、助力將新型儲能打造成省戰略性支柱產業。

      《若干舉措》從拓展多元化應用、強化政策支持、健全運營調度機制、規范項目建設管理、強化協調保障等五個方面提出25條措施。

      用戶側儲能獲有力支持

      此前,廣東省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若干措施》則進一步為廣東省新型儲能電站的建設——在哪兒建、建什么、怎么建——給出了更為明確的建議。

      《若干舉措》在新型儲能電站應用場景拓展方面提出了九項重點措施。包括推進新能源發電配建新型儲能;規劃引導獨立儲能合理布局;持續提升火電聯合儲能調節能力;大力鼓勵用戶側儲能發展;積極推進虛擬電廠建設;加強抗災保障新型儲能建設;探索打造“風光儲”微電網;大力推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試點示范;促進新型儲能與新型基礎設施共享融合發展共九項。

      從源側、網側、用戶側三大儲能應用場景來看,該文件也給足了市場信心。

      在新能源配儲上,廣東省提出按照分類實施的原則,2022年以后新增規劃的海上風電項目以及2023年7月1日以后新增并網的集中式光伏電站和陸上集中式風電項目,按照不低于發電裝機容量的10%、時長1小時配置新型儲能。

      關于獨立儲能,廣東省提出電網企業牽頭研究提出在新能源大規模匯集而消納受限地區、電力需求波動大、輸電走廊和站址資源緊張等區域的獨立儲能電站規劃布局建議。同時廣東省還鼓勵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投資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措施》提出,在用戶側儲能項目使用產品經認定符合先進優質產品標準規范的,其儲能設施用電量單獨計量,電價參照全省蓄冷電價政策執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蓄冷電價就全國普遍而言,均執行平段與谷段比例1:0.5,而廣東省蓄冷電價采用峰平谷價差達到1.65:1:0.25。

      另外,在2023年6月,有7個省市區新增兩部制電價機制,廣東(深汕特別合作區)位列其中。今年6月,廣東(珠三角五市)成為了全國峰谷電價差最大的地區,峰谷價差達到了1.4279元/kWh。

      拉大峰谷價差意味著,廣東省為工商業用戶側儲能通過峰谷價差套利的模式提供了機制保障,有望打通用戶側儲能盈利困境的最后一環,縮短用戶側儲能項目的投資回報周期。

      鼓勵新型儲能制造業當家

      不可否認的是,廣東省今年以來連連出招,為當地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立穩站位。

      3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

      在當天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廣東省發改委一級巡視員蔡木靈在對《意見》進行解讀時說,廣東要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廣東省儲能電池產業基礎較好,覆蓋了儲能電池材料制備、電芯和電池封裝、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成和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新型儲能產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基本具備全球競爭力。”上述發言人表示。

      根據《意見》,廣東將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為重點建設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以肇慶、江門、珠海、中山為重點建設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

      4月25日,廣東省委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要增強搶占新型儲能產業制高點的緊迫感,發揮廣東儲能產業基礎較好、龍頭企業實力較強、科技成果儲備相對豐富等優勢,乘勢而上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加快發展,打造廣東省制造業當家新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在省級頂層設計的鼓勵下,廣東省各地“接招”,珠三角多地從制造端發力,競逐“新能源之都”“電池之都”。

      東莞市提出,到2025年在儲能產品領域形成2家以上年產值超50億元的國際知名企業。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印發《東莞市加快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也圍繞新型儲能企業重點關注的用地、研發、設備、應用、金融、用人等方面支持訴求,擬定7大方面共20條措施,真金白銀支持儲能產業發展。

      惠州市在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的同時,也為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基礎。2022年,惠州市已建、在建、擬建的動力和儲能電池項目產能已合計超過60GW,全市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產值866.7億元,預計今年產值將超千億元。在新能源電池領域,惠州已經強勢挺進全國乃至全球的“第一方陣”。

      與此同時,廣東省各地對儲能產業的投資吸引力也在增強。

      去年以來,佛山市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簽約投資額已近1000億元。在肇慶,依托大項目帶動,一季度新型儲能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翻一番。

      不久前,珠海又迎來百億項目——埃克森新能源(珠海)儲能電池項目,計劃投資建設18GWh儲能電池項目,達產后年工業總產值約144億元。

      在珠海高新區,博創新型高效儲能產業園正在加快建設。據了解,珠海高新區計劃5年內引進100家儲能產業企業,實現產值200億元,打造大灣區儲能產業生態集聚區。

      華發集團方面透露,計劃于6月初掛牌成立珠海儲能產業研究院,為珠海儲能產業提供全方位賦能。近年來,華發集團還投資支持了珠海冠宇、賽緯電子等本地新型儲能企業;加快推動包括國內儲能系統投運裝機量排名第一的海博思創等在內的新型儲能領域企業、項目落地。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