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環球觀點:《瞭望》新聞周刊:滇池奮筆“人城湖產”答卷

      發稿時間:2023-05-07 08:49:45 來源: 昆明日報-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訊5月6日,《瞭望》新聞周刊發布文章《滇池奮筆“人城湖產”答卷》,文章指出,經過兩年的整改努力后,“高原明珠”滇池正以一片片生機盎然的濕地、一個個留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全文如下:


      (相關資料圖)

      截圖自《瞭望》新聞周刊↑

      滇池奮筆“人城湖產”答卷

      ◇滇池沿岸累計拆除建(構)筑物111.9萬平方米,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減少建設用地17250畝、建筑面積639萬平方米

      ◇隨著治理工作不斷深入,滇池全湖水質持續向好,自2018年上升為Ⅳ類水質后,已連續5年保持全湖水質Ⅳ類,并在今年1至2月達到Ⅲ類

      ◇滇池要保護,群眾的生產生活也要解決,這就要讓群眾吃上“生態飯”。昆明細致梳理沿岸183個重點鄉村的資源稟賦,已將46個村莊作為重點改造提升,基本實現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題發展藝術、休閑等綠色產業

      巾幗打撈隊隊員在滇池草海打撈水草(2023年3月20日攝)陳欣波攝

      經過兩年的整改努力后,“高原明珠”滇池正以一片片生機盎然的濕地、一個個留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通報“云南昆明晉寧長腰山過度開發嚴重影響滇池生態系統完整性”典型案例,指出昆明圍繞滇池“環湖造城”“貼線開發”現象突出。

      記者近日在滇池沿岸走訪看到,相關整改取得明顯成效,滇池沿岸過度開發、無序開發、貼線開發現象得到遏制扭轉。同時,昆明統籌考慮滇池保護這一核心因素,堅持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力圖讓人、城、湖、產的關系更加和諧。

      拆除:全力整改

      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連。滇池古名滇南澤,湖面面積309平方公里,分草海和外海兩部分,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

      “推動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是滇池實現鳳凰涅槃的重要契機。我們在滇池沿岸違規違建問題整治上下了大功夫、真功夫,滇池沿岸整體面貌得到很大改觀。”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劉洪建說。

      據了解,為全面完成相關整改任務,昆明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相關部門、縣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整改工作領導小組,晉寧區成立執行工作組,堅決打破環湖開發格局,堅持保護第一的理念,進行了一場“湖泊革命”。

      昆明在整改中堅持凡違必拆與應拆盡拆并重,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對違法違規項目一律拆除,對經過審批、合規合法但長遠角度不利于滇池保護的項目應拆盡拆,堅決全面徹底抓好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

      針對滇池沿岸違規違建問題,省市兩級共同排查甄別,沿岸一、二、三級保護區共梳理出546個點(片),形成三個批次整治清單,分別采取限期拆除遷出、調整功能、優化提升等方式分類整改。

      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車俊宇說,截至目前,限期拆除或遷出的232個點(片)中,已完成拆除221個點(片),拆除面積111.9萬平方米,其余11個為村莊和學校,已調整為逐步退出、長期整改。分類整改中其他采用調整功能、優化提升的點(片)也已按規定落實。

      4月27日,記者在長腰山片區面湖山坡上看到,大片別墅不見蹤影,滇池一、二級保護區內違建別墅及其他違規建筑已拆除,種植的云南松、香樟、南天竹等喬灌木錯落有致,與湖光山色融為一體。在原銘真高爾夫球場,記者看到球洞及球道、果嶺等球場設施已徹底鏟除,以喬、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生態修復,種植的苗木生機勃勃。

      在長腰山片區,晉寧區古滇管委會城建局局長李敏告訴記者,整改累計拆除滇池一級保護區古滇水軍府、大碼頭和滇池二級保護區內214棟542套建(構)筑物,面積15.82萬平方米,并同步開展覆土復綠。此外,還對二級保護區限建區已批未建的1112畝390棟建(構)筑物,全部取消建設并進行復綠。目前長腰山片區累計復綠2205.8畝,初步建成喬灌草花藤組成的群落結構,長腰山生態功能正逐步恢復。

      西山區水務局局長楊俊鋒說,西山區滇池一級區104個點位、二級保護區32個點位、三級保護區66個點位已全部完成整改。

      另有數據顯示,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減少建設用地17250畝、建筑面積639萬平方米。

      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介紹,通過整改,滇池沿岸過度開發、無序開發、貼線開發現象得到全面遏制和扭轉;增加了滇池一級保護區以外的緩沖區域,對環滇池周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調整,降低滇池沿岸建設規模。

      劉洪建說,拆除違規建筑只是第一步,關鍵還是要轉變發展理念、思想觀念。昆明把警示教育、樹立規矩貫穿整改全程,堅決扭轉干部在發展理念、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偏差,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共識。

      去年2月,云南省紀委監委通報了對“古滇名城”長腰山片區以及滇池南灣未來城五漁邨項目違規違建問題追責問責情況,決定對29個責任單位、58名責任人嚴肅追責問責。

      修復:城水和諧

      鳥鳴啾啾,晨風輕拂。環繞滇池的綠道和晨練的市民一道醒來。

      據了解,這一規劃長度137公里的環滇池綠道全面建成后,將串聯起大觀公園、滇池大壩、海埂公園和沿湖濕地等沿湖景點,有望成為昆明市民跑步、騎行、散步的新去處。

      昆明將充分考慮滇池流域承載力,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產業和城市新增人口向滇池流域下游布局,讓人、城、湖、產的關系更加和諧。

      為此,昆明通過環湖截污、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等措施,努力做好滇池流域截污治污、抓好生態系統建設。

      控源截污是滇池治理的重要難題。

      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圍內,承載了昆明約64%的人口和77%的經濟總量,是昆明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城鎮化率最高的區域。加之滇池處于城市下游,是污染物的唯一受納水體。盡管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斷提高,但滇池流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承載壓力依然較大。

      “針對主城區雨污混流問題突出,污水溢流影響滇池水質的情況,昆明啟動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作。全市已爭取到各級資金約18億元。”昆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昆明還加大排水管網排查力度,初步建立近8000公里主城區排水管網“一張圖”平臺,實現排水管網的地理位置和基礎信息實時查詢,為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截至今年3月底,完成主城區191個城中村、834個老舊小區排水管網改造和3831個雨污混接、錯接點整治。

      農業面源污染是滇池治理的又一難題。據昆明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昆明開展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退出傳統大棚1.09萬畝,滇池流域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在生態修復方面,昆明建設了以濕地為主的環滇池生態帶6.29萬畝,其中濕地54處3.89萬畝。形成平均寬度約200米、植被蓋度80%以上的閉合生態帶。目前,滇池魚類恢復至26種,水生植物從2010年的238種增至303種,鳥類從2012年的96種增至175種。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李應書說,消失多年的一些水生植物、滇池金線鲃等土著魚類及鸕鶿、白眉鴨等鳥類重現滇池,以及瀕臨滅絕的珍稀鳥類彩鹮出現在滇池之濱,表明滇池保護治理的生態效益極大提升。“隨著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滇池全湖水質持續向好,自2018年上升為Ⅳ類水質后,連續5年保持全湖水質Ⅳ類。”李應書說。

      轉型:鄉愁永駐

      滇池煙波浩渺,西山郁郁蔥蔥。迎著湖風,聽著濤聲,佇望斜陽漸漸落下,霞光染紅湖面……滇池南岸晉寧區上蒜鎮牛戀村小漁村民小組,已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

      只有74戶人家的小漁村就勢打起“文旅融合”牌,以感受古滇文化、體驗帳篷燒烤、欣賞時尚演出、品味農家飯菜等多樣內容,供游客品鑒。

      “在2022年下半年正式對外開放后,每天都有1000人左右慕名前來。”云南漁夫文化旅游開發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幾年前,小漁村還是臟亂差的景象。“以前住茅草頂的土墻房,村里環境很差。我們自己都不想住,外面游客能來?”小漁村村民李春林告訴記者。

      在昆明深入推進滇池治理中,晉寧區調整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農業產業結構,探索既能保護滇池又能保障群眾生計,既能促進產業轉型又能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新路。

      “我們啟動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拆除低端大棚,土地統一流轉到村委會進行生態種植后,考慮到如果群眾收入減少,就難以推進整治工作,這倒逼我們在保護滇池的前提下,探索綠色發展,實現滇池清、生態美、群眾富。”上蒜鎮黨委書記張卿說。

      小漁村在治理水環境、提升村莊道路的同時,著力打造A級景區,同步啟動業態培育。目前,小漁村污水已實現100%收集進環湖截污干渠,并通過增綠補綠提升2.7萬平方米綠化空間,引進房車營地、咖啡廳、稻草人公園等綠色生態項目。

      據張卿介紹,小漁村還探索“房票制”,成立村集體托管公司,托管村民出租的房屋,提供統一管理、修繕、經營服務。村民根據實際找活計,如干清潔綠化、開店當老板等,村里為每戶人家都提供一個就業崗位。

      小漁村是滇池沿岸發展綠色業態、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的村落代表。

      昆明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同志說,滇池要保護,群眾的生產生活也要解決,這就要讓群眾吃上“生態飯”。為此,昆明細致梳理沿岸183個重點鄉村的資源稟賦,已將46個有投資價值、處于重要節點、承擔重要功能的村莊作為重點改造提升,其余137個村建成綠美鄉村。“46個重點村基本實現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題發展藝術、休閑等綠色產業,引入經營主體,壯大集體經濟,讓村民在土地出租、務工、收入分成、出售產品、開農家樂等方面豐富收入。”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也在推進之中。

      晉寧區昆陽街道墩子、興旺兩個村委會位于滇池東南岸,兩村退出低端花卉種植大棚2000余畝,取而代之以400畝綠色高效花卉生產示范項目,進行現代化無土栽培。

      記者在大棚內看到,長勢喜人的玫瑰被栽培在離地一定高度的基質槽內,水肥循環系統成為標配。“按現代農業高標準設施水肥一體化要求建設,節水逾60%,節肥逾50%,土地利用面積從65%提至80%。”昆陽街道辦副主任趙翔說,告別傳統的大水大肥方式,產量是地栽的數倍,而且品質較高。

      “項目由村集體成立的公司為建設運營主體,多個花卉專業合作社進駐種植,退出低端大棚的群眾廣泛參與,專家負責技術和指導。”趙翔說,目前有三種方式解決大棚拆除后的村民生計:其一,村民成為合作社產業工人,一年人均收入4萬元;其二,以現金入股方式參與合作社進行收益分配;其三,向合作社承包種植。

      保護治理滇池要堅持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當前,昆明正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的思路,推動生態保護、美麗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讓“五百里滇池”的立體畫卷早日重現春城,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更加自覺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長山 張冉燃 龐明廣 趙珮然責編:謝春梅編審:吳晨萍終審:周健軍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