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劉垠 陸成寬)26日,《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牽頭編寫,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在證實當前主流科學認知的同時,取得了系列新發現,為中國應對氣候談判與碳盤點、服務碳中和評估提供重要科學數據。
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過去10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約千分之六的增長速度持續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趨勢仍未顯著放緩。過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損毀趨勢并沒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實施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土地利用變化為凈碳匯效應,每年固定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基于衛星的同化反演結果表明,過去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了1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陸地土壤有機碳儲量也呈逐漸增加趨勢,過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約13億噸二氧化碳,中國實施了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天院院長吳一戎指出,這份監測報告表明,一方面,中國積極的節能減排措施成效顯著,我國最近10年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中國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保護性耕作等積極生態管理措施,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持續增強。衛星監測也發現中國凈碳排放在近10年呈現降低的趨勢,表明我國碳中和目標取得了重要進展。
吳一戎指出,衛星遙感具有客觀、連續、穩定、大范圍、重復觀測的優點,是全球碳循環高精度、精細分辨率監測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組織正大力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核查支持能力,發展我國自主的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能力刻不容緩。
吳一戎介紹,我國將于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進一步提高我國國產衛星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人為源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等方面的監測能力,為全球碳盤點和我國“雙碳”目標提供中國自主的科學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劉垠 陸成寬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 中國凈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趨勢
- 30個省重大科技專項通過驗收 帶動重點產業突破發展
- 推動殷商文化傳播 感悟甲骨文字魅力
-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正式開始大洋科考作業
- 浙江嘉興:美麗鄉村新畫卷
- 山東龍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創新活力 提升服務質效 推動企業轉型
- 四川遂寧: 行業沙龍成為數字經濟加速器
- 首款基金投顧參與的家庭服務信托今日面市
- 低位增配權益 公募FOF“騰籠換鳥”布局后市
- 二季度資金追捧 多只ETF規模增長居前
- 海南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
- 生意火爆!“小個子”邁出致富“大步子”
- 大眾入股小鵬是雙贏
- 2023華北電力大學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2023華北電力大學錄取規則
- 為民初心在實干中熠熠生輝——記湘潭縣云湖橋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唐春
- 自己研究自己,他的論文拿了優秀!
- 緊急出動!第73集團軍3000余名官兵支援地方防抗臺風
- 老人高鐵霸座拒讓?警方:已立案調查
- “杜蘇芮”登陸在即,福建浙江等地進入風雨影響最強時段
- 假期打算“跟團游”?檢察官的這些建議您先瞅一眼
- 新概念英語第四冊在線練:The Butterfly Effect
- 旅游板塊首份中報出爐 九華旅游業績大幅扭虧
- “人保支付”首個保險數字人民幣繳費場景落地張家口
- 潤達醫療07月27日獲滬股通增持70.39萬股
- 重慶又一座跨江大橋即將動工,耗資42億,江津與大渡口是最大贏家
- AI的盡頭是發幣?OpenAI創始人推出“世界幣”,暴漲過后隱私問題引爭議
- 假面騎士555新作某些場景引發巧爺不滿,難道敏鬼又搞事啦?
- 無職轉生 II~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 第四集 推薦信 預告
- 這對父子四個月身家暴漲130億,全球光模塊龍頭廠商搭上“AI”浪潮
- 沈陽膚康去哪看牛皮癬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