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亦節(jié)亦氣 風景清明

      發(fā)稿時間:2023-04-05 14:11:22 來源: 中國網(wǎng)


      (資料圖)

      原標題:亦節(jié)亦氣 風景清明

      人民日報記者 孟揚 曹怡晴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仲春與暮春之交,正值清明。《論語·學而》里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傳承,可以說是最能體現(xiàn)“慎終追遠”這一文化品格的節(jié)日。同時,清明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唯一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也就是公歷每年4月5日前后。此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從杜牧“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到程顥“況是清明好天氣”,歷代文人雅士在這個美麗而深沉的節(jié)日里留下無數(shù)動人的詩詞名篇。

      “清明”作為節(jié)氣之名,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典籍中就有記載。《逸周書·時訓》載:“清明之日,桐始華。”《管子·幼官》載:“清明,發(fā)禁。”在漢代《淮南子·天文訓》中也記載了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

      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清明,之所以后來會演變?yōu)閭鹘y(tǒng)節(jié)日,與寒食節(jié)有直接關系。“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一直到宋代,《夢粱錄》中仍記載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jié)。每歲禁中,命小內(nèi)侍于閣門用榆木鉆火。先進者賜金碗、絹三匹,宣賜臣僚巨燭。”古時還有寒食禁火、清明生新火的習俗——寒食禁火祭墓,清明新火踏青,前者懷舊悼亡,后者求新護生,兩者在文化內(nèi)涵上有密切聯(lián)系,時間上也緊密相連。與清明密切相關的,還有三月三上巳節(jié)。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描述的“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一觴一詠”,便是上巳踏青、攜酒出游的場景。

      一般認為,正是在唐代,清明、寒食、上巳完成了整合,逐漸統(tǒng)一在了一個節(jié)日里。元稹《寒食日》中提及“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可見,寒食與清明、上巳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明清之后,寒食與上巳節(jié)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

      近日,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曹立波在人民網(wǎng)“人民訪談”中提出,清明時節(jié)不僅僅是思念故去的人,還有尋求團聚、思念家人的情愫。例如,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道“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羈旅漂泊的游子因為清明將近,也頗得些許安慰。清明期間,人們可以走進陵園悼念故人,祭祀先賢,也可以郊游、插柳,“風乎舞雩,詠而歸”,自由選擇體驗春天的方式。在這場與過去和自然的對話中,人們緬懷生命、擁抱新生。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孟揚 曹怡晴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wǎng)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