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曲阜師范大學:探尋泰山木版年畫 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發稿時間:2023-02-14 17:18:22 來源: 中國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更好地了解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曲阜師范大學“重拾雅粹,為國弘文”實踐隊利用寒假時間開展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活動。近日,曲阜師范大學實踐隊在孔子文化研究院邢學坤老師指導下來到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泰山木版年畫的工作坊開展調研,拜訪了泰山木版年畫的第六代傳承人——王連陽先生。

      圖為非遺傳承人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證證書。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泰山木版年畫的發展背景,實踐隊員首先同王連陽先生進行了訪談。通過訪談實踐隊員了解到:泰山木版年畫,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老百姓對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的無限期盼。王連陽先生是泰山木版年畫的市級傳承人,也是這門非遺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曾獲得過“泰山民間藝術獎”“泰山民間藝術大師”等獎項。王連陽先生向實踐隊員講到,他從小就對木版年畫的創作感興趣,同時也非常熱愛泰山文化,為了能讓更多人了解到泰山木版年畫,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年畫的創作當中,利用自己熟悉的泰山文化對年畫進行了創新。實踐隊員的此次拜訪,主要了解泰山木版年畫的發展歷史、制作工藝、原材料等,同時為了更好地宣傳泰山木版年畫,促進這項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圖為非遺傳承人王連陽先生創作的年年有魚木版年畫。

      王連陽先生為實踐隊員講解了年畫的發展歷史,泰山木版年畫最初并不是用木板繪制完成,而是完全靠手繪。大約在清朝咸豐年間,來源于聊城東昌府的印刷技術傳到泰安,年畫的繪制就改為用木板拓印。他說,這種工藝上的改變雖然對技藝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卻大大提高了年畫的制作效率,擴大了泰山木版年畫的傳播度。實踐隊員認識到,如今,要想讓泰山木版年畫不斷地傳承下去,它的技藝、題材等同樣需要一代代傳承者發展創新。

      實踐隊員向王連陽先生詢問了一系列疑惑的問題,面對實踐隊隊員提出的問題,王連陽先生都耐心地一一回答,把有關泰山木版年畫的知識講授給隊員。隊員們還觀賞了一塊刻有“送子觀音“的木模。聽完相關介紹后,實踐隊員了解到,泰山木版年畫的木模必須要用沒有一點疤痕的梨木,這是因為梨木軟硬適中,方便雕刻。王連陽先生表示,雕刻木板是最考驗手藝人技術功底的步驟,耗時最多,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

      圖為非遺傳承人王連陽先生為實踐隊員介紹雕版木模。

      王連陽先生還向實踐隊隊員講述了泰山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據王連陽先生介紹,現在的木版年畫大多采用半印半畫的方法,從雕刻木板到最后年畫的完成至少需要12道工序,包含起稿、刻版、拓印、配色等步驟。實踐隊員還了解到,拓印時要先將一個雕版木模平放在桌子上,用毛筆將墨汁在板子上刷一層墨汁,再把一張和模板同樣大小的紙鋪在木板上,用小筆刷一點一點平刷紙張,直到畫像的輪廓清晰。所有步驟完全是靠手工,沒有機械的介入,每一步都是手工藝人的心血和精力的結晶。當實踐隊員向王連陽先生詢問木版年畫的題材來源時,他告訴實踐隊員,泰山木版年畫的題材大多來源于泰山神話傳說里面的眾神,有石敢當、保家客、灶王等,都蘊含著保護家宅平安的寓意,體現了豐富的泰山文化。

      實踐隊員征求有關非遺文化傳承的建議時,王連陽先生向實踐隊員講述他的創意和方法。他主動聯系邱家店鎮徐家莊小學,為孩子們贈送宣紙顏料水彩筆等繪畫用品,耐心地為孩子們講述制作年畫的過程,激發他們學習泰山木版年畫的興趣。王連陽先生認為,泰山木版年畫的傳承離不開創新,有了創新,這項技藝才有發展的活水。實踐隊員也參觀欣賞了工作坊內的其它作品,了解到王連陽先生這些年一直在對年畫的創新發展不斷探索,他結合泰山傳統文化,創作出了東岳大帝、泰山奶奶等近20尊泰山神木版年畫,還有以“泰山挑山工”為主題的年畫,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經過此次實踐,實踐隊員認識到,泰山木版年畫是泰山地區特有的民間文化,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它植根于泰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與百姓的生活緊緊相連。許多和王連陽先生一樣的非遺技藝傳承者,正在躬身力行,精益求精,將傳統技藝和時代特色相結合創造著藝術精品,也為中華優秀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這些珍貴的泰山年畫作品,正在講述著泰山故事,對泰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總結會上,隊員們感受頗深。大家一致認為,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通過對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更好地擁抱新生活、新時代。數量眾多的非遺項目,展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珍貴財富,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創新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向世界傳播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追求。(范欣欣 田米 張潘?李旭潔)

      來源:中國網生活

      作者:范欣欣 田米 張潘 李旭潔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木版年畫 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