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環(huán)球實時:《長安三萬里》觀感

      發(fā)稿時間:2023-07-05 20:50:41 來源: 嗶哩嗶哩

      很喜歡《長安三萬里》,點映場連刷兩遍。


      (相關資料圖)

      簡單聊聊觀感。

      說“劇透”不太恰當。

      《長安三萬里》中出現(xiàn)的名篇,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影院里學齡前小朋友都能流利背誦。

      沒啥好“透”能“透”的。

      同樣,李白流放夜郎、高適封侯,重要事件走勢等等,都是已知項。

      還是沒啥好透的。

      不過,背過詩和“知道電影里將如何呈現(xiàn)詩”也不是一回事。

      所以,還是例牌聲明一句“以下內容含劇透,請還沒看片的朋友們先收藏”。

      一,具象化的千古名篇

      《長安三萬里》中出現(xiàn)了很多名篇,真“刻入DNA”水平。

      句子一出,靈魂DNA瘋狂動動動動動。

      電影也并非悉數(shù)干巴巴背誦,而是以畫以樂以光影,表達層次很豐富。

      最簡略的第一種,是人物出場介紹、直接吟詠。

      比如王昌齡、岑參

      更為直觀的第二種,是水墨意境

      李白和高適在黃鶴樓讀“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墨跡龍飛鳳舞,將“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直觀呈現(xiàn)出。

      字跡飛動本是常見的轉場動態(tài)手法,而此處呈現(xiàn),首先,符合高適早年讀書困難、看見字就變成小蝌蚪的角色初始設定

      其次,從“字變成小蝌蚪”到“字龍飛鳳舞”,是若干年苦讀的積累和進步,同時也是被佳句光芒洗禮照耀的長進。

      再次,很美很有意境。

      (預告片里沒找到相應的畫面,放一張李白江上舞劍吧)

      第三種則是詩句和情緒、角色狀態(tài)相交融。

      李白探望高適時、訴說自己的人生變故,看著酒中月吟出低頭思故鄉(xiāng)。

      對任何電影來說,角色情緒情感都很重要。

      《長安三萬里》中部分詩歌,則水到渠成承接情緒表達功能

      第四種,則是奇幻和實際、詩和史、古和今交互的名場面。

      不論《長安三萬里》有啥毛病,看完這段《將進酒》我都覺得值了。

      太值了!

      李白帶眾人乘仙鶴凌空而起,飛越千刃瀑布、直登神仙宮闕。

      時而水波漫漫、人在潮中;

      時而流光熠熠、鯨躍半空。

      很仙,很奇幻

      各路神仙吧,有點丑,部分太“巨物”觀,某些“瑰麗”配色看起來也挺俗氣的。

      但是,但是,但是,這一整段依舊很驚艷。

      想象力磅礴肆意,有天外奇兵一般的絢爛;

      真與幻,醒與醉,夢與仙,遙遙兩相應。

      星漢燦爛,光影若夢。

      魂游九霄,比大鵬乘風起還逍遙,比世外道外化外還不羈還自在。

      而收束的“與爾同消萬古愁”,重復兩遍落在萬古愁上,又是夢幻之外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飄搖既視感。

      有人到暮年藏不住的悲涼,有幾十年情分天各一方的惆悵,有大廈將傾的危險和無奈。

      兩句“別/不要/拒絕/別再萬古愁”,卻真有萬古愁的似空非空

      各路動畫里,一言不合就旋轉跳躍或者飛翔遨游的橋段,本是常見的動作大戲例牌菜;

      甚至在《長安三萬里》中也多次出現(xiàn),比如李白追趕孟浩然時一路在漁船上蹦跶;

      比如李白和歌女在兩條船上,盈盈一水間、一鼓一舞,滿江月滿城花都有了不一樣的呼吸和色彩;

      前一段還是常規(guī)動畫的尋常模式,后一段已經(jīng)有了大唐風流的東方美學表達,而《將進酒》這一段則更上一層樓

      很追光,是他們一貫的強悍的視聽層面打造能力的體現(xiàn)。

      很李白。

      太可以了。

      你給他們一張電影票,他們還你一場三萬里大夢。

      萬里追光之旅、千年風華猶在。

      二,類型化傾向和人文化表達的雙向訴求

      《長安三萬里》在高適的一場布局中,追溯回憶他和李白的過往。

      串起杜甫、哥舒翰、郭子儀、王維、王昌齡、岑參等各路名人。

      一條線是“三時辰等待軍機”,另一條線是“數(shù)十年知己往事。

      一方面,作為電影,《長安三萬里》依舊要有很類型化的故事主線和內容承載

      另一方面,作為囊括諸多名人、有大量詩句呈現(xiàn)的文本,既要復原又要尊重

      ,同時還要有不干癟、不僅僅停留在“上線打卡當NPC”階段的飽滿質感。

      前者,比如岐王府里的大象小象,比如各路追逐打斗舞刀弄劍的動作戲,都是動畫電影里很類型化的進度條;

      后者觀感略有參差,但整體而言依舊是優(yōu)點遠遠多過于短板。

      《長安三萬里》毫無疑問是美的,特別賞心悅目。

      不僅僅是畫面好看,一則和各路詩文相契合,相映成趣。

      二則和不同人生階段相對應。

      高適回鄉(xiāng)躬耕苦讀的橋段,出現(xiàn)了不同季節(jié)不同色調的幾張圖。

      從碧綠青蔥的春,到飽滿燃燒的紅、到金黃的秋,再到白色的冬。

      冬日大雪滿川,天地白茫茫一片,斯人孤舟蓑笠、獨釣寒江

      說不出的美和寂寥。

      春去秋來、年華若水,四季和光陰的概念,性格和狀態(tài)的呈現(xiàn),畫風和審美傾向的表達,都很到位。

      高適和李白少年相識,誤會一場、刀劍相向。

      濃郁碧綠的高光主色調,很明媚。

      從少年到壯年再到暮年,《將進酒》那一夜、李白再度和高適相撲.

      畫面不斷閃回同一個位置同一個姿勢卻不同年歲不同狀態(tài)的二人。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義氣凌云的往日少年,已成江邊暮色里的衰翁。

      有偌大的胖胖肚腩,滿滿的縱橫皺紋。

      什么都變了,又仿佛什么都沒變。

      李白念二十年前我就是照著你寫的,“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四句念出來,好聽哭了。

      原本我對這首無甚感覺,但電影里用在此處,半生回首、鏗鏘韻律。

      “相撲”這個設定,第一層是直觀的年華縱貫具象化呈現(xiàn),和飲酒作詩一樣、貫穿二人人生不同階段。

      第二層也是那些年李白教我的事,借相撲來說如何布局、如何詭譎騙過敵人好甕中捉鱉、圍魏救趙。

      很套路化,但完成度不低。

      雖然某些關于“知己CP”的內容太直給太滿,但整體而言,二人半生和大唐危局中天下蒼生兩條高難度線,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經(jīng)很了不起

      江夏黃鶴樓邊青蔥年少的二人,暮年隔墻而坐,看著河山滿目瘡痍。

      一為中興將、一為階下囚

      少年時關于小賊的誤會,以極其諷刺又極其慘烈的方式倒轉。

      影片最后高適寄情山水,趕路途中“詩在書在長安在”;

      李白遇大赦放舟江中,青山綿綿、碧水悠悠,歸來依舊是謫仙。

      這也算某種意義上的彼此成就、彼此救贖、相忘于江湖吧。

      永遠和清風明月同在。

      三,大唐風華美學橋段

      《長安三萬里》中我最喜歡的橋段,排在第一的必然是《將進酒》似幻似醉橋段,然后是揚州夜船江上舞,以及長安酒肆琵琶舞。

      先說揚州這段。

      1.美人如花隔船看

      影片中這段,從高適視角看李白荒唐放縱,去“龍?zhí)痘⒀ā本热耍▽嶋H上是從別人家宴席上搶人)。

      一路行船追逐戲,前半段是(完成度高但常規(guī))的例牌菜。

      重點在之后的隔船對舞。

      這廂李白敲鼓、那廂舞姬翩翩起舞,跳新學的柘枝舞。

      美人如花隔船看。

      江水悠悠、春花灼灼,流動的鼓和舞,讓李白的大唐風流活了。

      長安也好、李白也罷、大唐風流也好,因為久負盛名,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成為意象化情緒化虛指。

      講出來容易尬、拍出來容易空。

      而這一段江上月下花前舞,隔水聽、隔水看,退開半步、隔著潺潺流水的東方美學,和動畫類型的打斗前因后果,形成了很有機的整體。

      生動、具象,美。

      2.長安酒肆琵琶舞

      若干年后高適來長安,醉醺醺的李白沒聊幾句就忙著表演雜技去了。

      高臺橫桿之上,一邊彈琵琶、一邊轉圈圈,還一邊寫詩。

      李.歌舞劇院首席.白,一言不合就客串到雜技界去了?

      不過這不重要。

      動畫常用表達手法。

      李白會不會彈琵琶、能不能轉那么多圈,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長安風華。

      此前《楊戩》中類似飛天舞的橋段,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很東方很古典很美。

      這次李白、杜甫,一臉愁眉苦臉的高適、被草圣酒嗝熏到了的王維,以及王昌齡、岑參等等,悉數(shù)在座(李白是在蹦)。

      這是集合了“半數(shù)語文書(詩)作者”的煊赫陣容了吧。

      盛世繁華如夢,旋轉如風如電,歌舞如癡如醉。

      對比前作,又增加了更古典更書卷的經(jīng)緯肌理

      四,關于在場和有效在場的幾點碎碎念

      起初,高適第一人稱的講述感,讓我略難習慣。

      個人抒情感頗重,不過這也并非核心癥結。

      剛上線時的李白,某些過于動畫的夸張?zhí)攸c,以及某些對狂放不羈特點略低幼化的處理,觀感也有點“吵鬧形似大于神似”,不過整體而言瑕不掩瑜。

      關于“行卷”等內容,影片借高適之口向觀眾解釋。

      事實上高適二人對話,本不需要詳細闡述“啥是行卷”,完全是面向觀眾做補充說明。

      解釋說明性內容當然有必要,但觀感不會特別好。

      當然,影片中類似內容占比不高(粗略印象是大概只出現(xiàn)了兩次?),同樣問題不大。

      《長安三萬里》的核心難點,或許是在詩人線類型片動線之間的取舍和平衡。

      《長安三萬里》中杜甫出場很可愛,一個缺牙的少年。

      各路動畫里,這類可愛角色屬實很平常,比例牌菜還例牌菜。

      但他不尋常,因為他是杜甫。

      語文課本上的杜甫長著一張為黎民蒼生計、憂國憂民、飽經(jīng)滄桑的憂患臉,我們很少去想“小時候的杜甫”什么樣。

      杜陵野老吞聲哭,和缺一個牙的杜甫之間天然形成的反差萌,算是《長安三萬里》中小杜甫角色的天然加分項。

      但這個討巧加分項很難一直延續(xù),電影里中后期的杜甫也好、某些橋段也罷,都隱隱有“打卡當年事、走進度條”的NPC質感。

      NPC式在場,但戲劇層面未必十足十有效。

      舉個簡單例子。

      影片中李白和杜甫一起,去高適老家(商丘梁園)找他。

      這段內容里的杜甫,從戲劇功能的角度看,很路人甲。

      但因為杜甫是杜甫,因為杜甫彼時確實和李白一同前往、三人此后同游,所以不能簡單粗暴把“這段里沒啥戲劇功用的杜甫”給404掉。

      這就導致,某些角色出場、某些戲份存在,是因為史實真實層面的緣故,而不是出于戲劇性需要。

      沒有任何“不需要尊重文化歷史、應該胡編亂造”的意思。

      只是想說,在尊重客觀真實和營造戲劇性之間,如何找到既要又要的平衡點很難。

      《長安三萬里》的故事完成度,個人認為遠高于追光此前的神話系列。

      和神話系列“反轉轉了個寂寞”以及“各種故事邏輯bug、角色扁平問題”不同,《長安三萬里》要照單全收所有難點,同時還要面對“讓人物在場/出彩/出戲劇性”的問題。

      敘事劇本素來不是追光的長板,這條線上還大有可為。

      但這次追光的長板,又太太太太太長了。

      而且,是換了一個次元壁的厲害。

      結語

      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古文詩歌的實際實用性已經(jīng)無限趨近于零。

      (當然,相關研究者愛好者除外)

      這就導致“古詩”逐漸變?yōu)橐粋€文化符號,金光燦燦但又裝在一層一層的玻璃柜子中;

      越來越被簡化為“浪漫”“優(yōu)美”等單線條單維度的單一風格標簽。

      事實上你看李白高適他們的年代,對某一群體而言、和發(fā)朋友圈一樣普遍且日常的詩歌表達,什么都寫、什么風格都有。

      詩不僅僅是浮于表面的華麗辭藻,而是個人沉浮、世事起落、山河大地的命脈相連。

      是個人也是時代的血肉真心。

      喜怒哀樂,歌詠不休。

      山河表里,千年文脈。

      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wǎng)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lián)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