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環球微動態丨水清、魚游、景美的“上海之魚”如何打造?揭秘水生態治理“秘笈”

      發稿時間:2023-06-29 21:28:45 來源: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范易成6月29日報道:一棵草、一尾魚、一潭水,盤活了金海湖,靈動了奉賢城,也幸福了老百姓的心……“上海之魚”又名“金海湖”,位于奉賢新城,占地2.53平方公里,是上海湖面面積第三大的人工湖,經過十多年的生態治理,“上海之魚”從零散分布的小支河、斷頭河,蛻變成上海目前水質最優、水生態凈化系統最穩定的人工湖。


      (資料圖)

      學生在“上海之魚”采樣

      記者了解到,清澈優美的“上海之魚”的背后,是上海海洋大學王麗卿教授和她的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6月28日,“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生態研究院—上海之魚示范展示基地”在“上海之魚”揭牌,在不斷鞏固水生態治理成效的基礎上,再次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王麗卿表示:“基地在‘上海之魚’落地,既是學校、社會對我們團隊工作的認可,也是人民群眾對‘水青岸綠景美’的期待。我也會利用自己在水域環境生態治理的經驗,讓更多的‘清水’流進老百姓的村溝宅河。”

      示范展示基地揭牌

      2005年,王麗卿成立了上海水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優秀技術帶頭人,在公司成立伊始,她就把“還原河湖自然生態,創建人水和諧環境”作為公司的愿景。“我們最早是添加氮肥磷肥營養鹽和有機肥用來培養藻類,然后用藻類培養浮游動物、用浮游動物來培育蝦苗、蟹苗和魚苗,把水產苗種養殖成食用的動物產品。”?王麗卿介紹,“2000年開始,社會上一些景觀水體出現大量藍綠藻,影響水景觀,找到我們需要提供控藻藻類繁殖生長技術。我們就利用了生態學的下行效應,投放濾藻魚類、河蚌、浮游動物來吃藻。”?王麗卿團隊掌握了水生態的平衡“秘笈”,開始走上了生態綠色安全高效的水治理之路。

      湖中捕撈20多斤的白鰱

      從2010年進行水體去富營養化專題論證開始,王麗卿團隊已和“上海之魚”結下了整整13年的“水”緣。水治理之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上海之魚”水環境修復剛開始,團隊在沿岸淺水區種了矮苦草,如同水下草坪鋪在水底,水下景觀甚是好看。沒想到,那年冬天,上海嚴寒,水位突降,矮苦草全部暴露在空氣中,草上的濕水全都結了一層冰。王麗卿急得眼淚都掉出來了:“這些矮苦草要是長不出來,明年這里的水下景觀都完蛋了。”可喜的是,到了第二年,暴露冰凍2周后的矮苦草居然又陸陸續續地長出來了,這也給了團隊一個啟發:這個苦草不僅矮生還能耐寒。經過10年的培育,如今的矮苦草已經歷了近20代,不僅能保持常綠,還能在一年四季的變換中耐寒、耐熱。

      經過十多年的治理,現在的“上海之魚”,已從當年一片眾多零散分布的小支河、斷頭河,蛻變成上海目前水質最優、持續時間最長、水生態凈化系統最穩定的人工湖。作為“水生態行內標桿”的“上海之魚”,每年到現場參觀、當面討教經驗的人不計其數。

      王麗卿教授(右二)帶隊在“上海之魚”調研

      濕地、湖泊生態修復,河道、景觀水體生態治理,水源地水質保護……經過王麗卿團隊的努力,他們參與建設的全國23個省市560多個水域近3700萬平方米的水面煥發出生機,水體面積相當于6個西湖。近年來,王麗卿團隊主持和參與編制10余項行業指南和規程,擁有40余項專利及集成技術,形成了“健康評估、生態攔截、原位凈化、強化修復、智慧生態、管理養護”等6大模塊30多項技術,建立了水環境生態綜合治理技術體系。

      急“治水”,也忙“育人”。從教30余年,王麗卿至今還堅持在一線為本科生、研究生上課。她負責建設的“水生生物學”課程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先后主編和參編相關大學教材3部,獲得上海市“寶鋼教育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希望未來能繼續用水環境生態治理的經驗,增強上海海洋大學在全國水生態修復領域的影響力,也為學校培養大批生態環保領域的人才。”?王麗卿說道。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