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我們從身體上、心理上和思想上都準備好了!” 今日報

      發稿時間:2023-05-30 04:54:06 來源: 環球資訊廣播

      作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今天(29日)對外公布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名單,他們分別是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景海鵬任指令長。

      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中)、朱楊柱(右)和桂海潮(左)組成(圖片提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作為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指令長,景海鵬曾三次飛天,三次擔任指令長,圓滿完成了神舟七號、神舟九號、神舟十一號的載人飛行任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景海鵬說,這次的主要任務,一個是組織協調,包括天地聯絡和任務的指揮;還有一個是對這次任務的安全、乘組的安全 負責。

      景海鵬透露,今年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狀態,“飛天”任務與以往相比有許多不同。

      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要進行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所以這次任務依然有空間科學實驗,而且更復雜、更艱巨、更高精尖。

      根據任務需要,航天員要進行相關的空間出艙活動,進行相關設備的調試和組裝。

      這次任務,會有許多空間的載荷要進行組裝、轉運,要出艙。同時,長期飛行對人的影響的研究,長期失重的防護等,也都是研究的內容。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進行太空授課。這次講的內容都是全新的,個別項目在載人航天史上做的次數是很少的。

      2023年5月22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圖自視覺中國)

      按照慣例,我國航天員乘組選拔通常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帶新”的原則。此次也不例外。

      景海鵬難掩興奮地告訴記者,隨著進入全新階段,空間站也將解鎖全新角色:首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首席載荷專家。

      景海鵬解釋說,首席航天飛行工程師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空間站裝備的組裝、維護和維修。聽起來好像就這么一句話,其實工程量非常大。

      而首席載荷專家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空間科學實驗,包括每次實驗設備的使用操作,實驗數據、實驗條件的控制,實驗做完之后,實驗數據的采集整理,以及一些現象的分析、判斷和觀察等。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跟蹤站為神舟十六號發射做好準備(圖自視覺中國)

      此次飛行任務,也是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首次亮相。

      兩位“80后”航天員——02號朱楊柱與03號桂海潮都是這一批。

      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天員大隊,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天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等。

      朱楊柱說,自己從小喜愛藍天,渴望飛行,學生時代便瞄準空氣動力學專業,夢想有一天可以真正飛行。

      每每談起自己的訓練經歷,他的目光總是炯炯有神,透露出自信的光芒。

      朱楊柱告訴記者,雖然從加入“飛天”的隊伍到真正“飛天”的時間不到兩年半,但密集的理論基礎、專業技術等課程的學習,令他備感充實。

      讓朱楊柱印象深刻的一次訓練,就有去年最熱的時候去沙漠進行的野外生存和應急救援訓練。

      當時地表溫度高達七、八十度,雖然搭了個帳篷,里面也有五十度。在兩天內,他們不敢多喝水,因為水資源有限,他們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嘬。

      漫天的風沙,讓他臉上吹滿了灰。“只要不進鼻子和嘴巴,其它都不管了,嘴巴里就吐一下完事。”

      而另一場在別人眼中辛苦又“受罪”的水下訓練,在朱楊柱看來,是富有樂趣的挑戰。

      朱楊柱的腳是39碼,在水下訓練中,上腳限位器時遇到了障礙,朱楊柱只能給自己穿了4雙襪子,才讓水下訓練服配套的鞋子合腳。

      在朱楊柱看來,克服訓練中的各種困難,再調整好心態,就能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

      “我認為,做任何操作順勢而為,不較勁,不抵抗,順著它進來,就感覺很輕松,我完成下來也是得心應手,可以從容應對。”

      2023年5月12日,運行中的天宮空間站。(圖片提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與朱楊柱年齡相仿的03號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的操作經驗。

      在兩位隊友的眼中,桂海潮是個擅鉆研、喜研究的“學霸”。

      博士后的桂海潮在聽說我國選拔航天員消息時,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到中國空間站去看一看。

      對于首次“太空之旅”,桂海潮說,自己從“身體上、心理上、思想上”都準備好了。

      比如說入軌后,身體需要適應失重,那個時候可能會不舒服,體液往頭上分布,導致面部和頭腦的腫脹,一系列的不舒適乃至噪音,狹小密閉的環境……所有的一切,聽起來都是挑戰,但實際上,也可能是比較有趣的體驗。

      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科學發現。

      再有就是,太空是美麗的觀景平臺,那么好的角度可以看一看地球、山川、海洋、星空。我也期待著,能在這樣壯美的環境中,放飛自己的思緒,暢想任何可以想象的東西。

      總臺記者丨魏宇晨

      編輯丨林維

      簽稿丨李琳 江愛民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