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在日本的中國記者: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發稿時間:2023-08-26 11:14:31 來源: 北京日報

      中國記協 | 作者 錢錚 張伊伊 李光正 張笑宇

      世界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地時間24日下午1時許,日本正式啟動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的排海計劃,東京電力公司操作人員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監控室通過遠程操作啟動水泵,開始排放第一批核污染水。

      新華社駐日記者錢錚、張伊伊、李光正、張笑宇在第一時間深入日本各地,跟隨漁民出海,采訪當地企業主,查閱日本媒體相關報道。

      他們看到了部分日本媒體構建的“話語陷阱”,感嘆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什么叫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今天,中國記協“我在現場”欄目,邀請到了錢錚、張伊伊、李光正、張笑宇,和大家聊聊“排污事件”前后,他們在日本的故事和所思所感。

      我在現場 | 在日本的中國記者: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一)

      39℃的日本街頭,抗議聲一浪蓋過一浪。

      這是我們24日在位于東京千代田區的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大樓門前看到的——百余名民眾,聚集在一起,他們撕心裂肺地吶喊:

      “停止排放放射性核污染水!” “不許污染大海!”

      此前類似的抗議集會,我們也到現場很多次,但這次氣氛格外不同:抗議的人群臉上,是出離的悲傷、憤怒、無奈……

      “東電公司的人們,你們現在獲得相關人士的理解了嗎?你們好好向相關人士說明你們的所作所為了嗎?”

      來自日本全國農業合作協會聯合會的藤村妙子舉著話筒大聲呼喊,語帶顫音,聲音也已有些嘶啞。

      她對我們說,東京電力公司打著“國家決定”的幌子,竟心安理得地啟動了排海,這是極端不合理的。排海至少持續30年,這會對環境造成重大破壞。

      “這會污染大海,污染大海里的生物,污染環境,污染地球。”

      圖為宇野知佐子

      抗議人群中,73歲的宇野知佐子手舉畫有哥斯拉和核輻射標識的標語牌,十分激動,“之前,日本政府和東電捏造了不會發生事故的‘安全神話’,最終卻發生了重大核事故?,F在他們又開始將核污染水排海,這是‘雙重加害’?!?/p>

      (二)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發生9.0級特大地震,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襲擊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

      此后,日本有關部門確認,福島第一核電站有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隨后,持續冷卻堆芯等措施以及雨水、地下水流入反應堆設施產生了大量核污染水,并不斷增加。

      日本政府強行推進核污染水排海,是“加害”全球海洋環境,對歷史、對全球海洋環境、對全人類健康和對子孫后代都極其不負責。

      大海不會發聲,但國際社會不應沉默,作為一線記者的我們,更不能失語缺位。

      記者李光正在抗議現場拍攝

      日本政府一段時間以來大玩文字游戲,建立了一套話術:言必稱“處理水”,用來淡化核污染水的特性和潛在危害,此外密集公關,在其排海計劃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背書后,不斷宣稱排污入海主要遭到國內漁民和中國官方的抗議。

      在日本主流媒體的報道中,本國漁民的反對與民眾的擔憂皆因“謠言”而起,而中國等國家的反對聲音主要因為日本政府“解釋和科普”不到位。

      據日媒最新報道,日本外務省針對社交媒體和各平臺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的所謂“虛假信息”制定了加強性應對與傳播政策,計劃用700億元處理負面信息,公關成本可謂超過排污成本。

      在報道一線,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什么叫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三)

      日本政府明明應該反躬自省的是憑什么將福島核事故處理成本轉嫁全世界,卻每天都在“反省”自己是給漁民補償不到位,還是給其他國家解釋不到位,從而掀起鋪天蓋地的輿論攻勢。

      因此我們內心的聲音也更加堅定:揭露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的虛偽與自私,要在輿論場上打出實打實的炮彈,必須到一線去,到現場去,傳播當地普通民眾的反對聲音。

      于是不論傾盆大雨還是驕陽似火,我們出現在每一個抗議集會現場。

      為了拍攝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獨家畫面,我們探路福島雙葉町深山,徒步數公里,又拎著十幾公斤重的器材設備,還手腳并用地在海邊幾米高的防浪堤上艱難前行。

      為完整講述福島漁民的創痛,凌晨3點起床隨漁民作業已成常態,而即便臨時采訪遭遇警察盤問,還是能大膽突破,與化名接受采訪的當地產業主交談……

      (四)

      福島縣有超過160公里海岸線,生活著上千靠海為生的漁民。受海嘯和核污染沖擊最嚴重的他們在復興的希望和排海的失望中彷徨忍耐。

      現年71歲的福島縣新地町漁民小野春雄是為數不多敢于面對媒體發聲的代表,是日媒和各國媒體爭相采訪的對象。

      小野春雄

      在日媒的報道中,小野反對排污入海,是因為怕針對福島核污染的“謠言”再次發酵,從而影響福島海產品的聲譽。

      但其實,在交談中我們發現,他最深的恐懼不來自“謠言發酵”,恰恰來自排污入海帶來的不確定:因為他也不知道,日本政府這個決定到底會對海洋生態有什么影響。

      是不是“謠言”,時間會給出答案。

      但把污染環境的責任推給“謠言”,這又是什么道理?

      如果被日本媒體的報道牽著鼻子走,恐怕又是掉入了他們的“敘事陷阱”。

      我們仍記得去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路上,海岸邊一個寫著“雙葉海洋小屋”的白色尖頂建筑,鐘表的指針再也不動。

      那里曾是日本頗具人氣的雙葉海水浴場,卻因天災和隨之而來的人禍以“無法游泳的大?!睘槿耸熘?/p>

      按照東電的排海計劃,24日后的17天內,東電將每天排放約460噸核污染水,以后逐漸增加排量。東電2023年度計劃排放3萬余噸,大致相當于排空30個儲水罐。

      如不叫停,一意孤行的日本恐怕將永遠背負蓄意禍害海洋環境的惡名。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