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史鑒丨王安石在鄞縣

      發稿時間:2023-08-25 23:04:14 來源: 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提及王安石,我們會想到他以“唐宋八大家”之姿永載中國文學史冊,也會想到他主持的變法。那么,王安石早年的為官經歷是怎樣的呢?

      北宋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到都城汴京參加進士考試,以全國第四名的成績高中進士。隨后,王安石至揚州,被委派為簽書淮南東路節度判官廳公事。慶歷七年(1047),27歲的王安石改任明州(今寧波)鄞縣知縣,主政一方,在任近三年時間,這段經歷對王安石的一生影響很大。

      相關史料顯示,王安石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走訪、請教本地長者,對鄞縣的農業和水利情況了解得相當細致。他調查后發現,鄞縣百姓最擔心的事情是缺水——“幸而雨澤時至,田猶不足于水;方夏歷旬不雨,則眾川之涸,可立而須。故今之邑民最獨畏旱,而旱輒連年”。那么旱情又是如何導致的呢?根據他的調查與研究,他發現旱情是因為水利工程沒有抓好而導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歲之咎也”。

      抓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后,王安石做出了決定:“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時,大浚治川渠,使水有所潴,可以無不足水之患。”王安石勸督鄉民疏浚川渠,百姓一直遭受旱情之苦,現在來了個要整頓水利的知縣,于是都積極響應,“聞之翕然皆勸,趨之無敢愛力”。鄞縣的水利建設取得了成效,也為青年王安石贏得了口碑。

      古代中國以農為本,農民最怕的是青黃不接的春季,常常會發生饑饉,而這也成為一些豪強富戶重利盤剝百姓的時機。對此,王安石把鄞縣官倉里的存糧借貸給窮苦百姓,并約定秋收后增加少量利息償還,這樣既幫助窮苦百姓度過青黃不接的難關、避免遭到高利貸的盤剝,同時也使縣衙糧倉里的糧食可以新陳相易,不致霉壞,一舉兩得,得到鄞縣百姓的稱頌和上級官員的贊許。

      王安石在鄞縣做的第三件有影響的事是,據理力爭請求免除鄞縣百姓要繳納的“懸賞錢”。慶歷九年(1049),為打擊制造、販賣私鹽,浙東路轉運司提高對檢舉揭發和緝捕私鹽的獎賞,賞錢要求所轄各縣分擔,鄞縣也收到了公文。

      知縣王安石立即寫了封長信給浙東路轉運使孫司諫,開宗明義地指出:“伏見閣下令吏民出錢購人捕鹽,竊以為過矣!”他認為,浙東路沿海諸縣濱海灘涂上的民戶,以小船為家、以煎煮私鹽為生計,官府制定以當地百姓集資來誘使人揭發和緝拿的方法,必會導致其他次生禍患;同時,鄞縣百姓不富裕,幾乎都是依靠田桑收入,現在強令百姓繳納“懸賞錢”,會讓百姓更加捉襟見肘,有的人家甚至要賣田才能籌到現錢繳納,這樣打擊私鹽的措施,不是好辦法;此外,必定還有不肯按時出錢的人家,州縣衙門得派人上門強制收繳,這也不是“為政之道”。王安石從吏治、先王之道和理財角度,條分縷析地說了很多道理,最后建議撤回征繳“懸賞錢”的公文。

      北宋的各路轉運使不只代表朝廷征收賦役,同時還有監督察舉官員的職責,可直接向朝廷奏事,權力相當大,各地官吏對其遵奉唯恐不及,而王安石卻能從百姓民生的角度出發,冒著忤逆上官的風險,實事求是地建言,體現出他不同尋常的格局和魄力,他還處處從“為政之道”來考慮問題,更彰顯了他的政治抱負和才干。

      由《宋史》可知,王安石在鄞縣既施展了所學,又歷練了才干,更增加了報國為民的自信。

      鄞縣任滿后,王安石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他沒有像當時多數官員那樣,去按慣例申請考試“館職”來內調京城為官,而是請求繼續在地方任職。北宋皇祐二年(1050),30歲的王安石離開鄞縣回老家臨川,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寫下了一首有名的詩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睆闹?,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的氣度、格局和滿滿的自信。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