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縱橫交錯間,跟隨非遺傳承人解碼美學時空

      發稿時間:2023-06-17 12:03:49 來源: 北京日報

      美在物之理,更融心之意。審美是精神傳承的感性經驗,卻疊加格物致知的理性解碼。錦繡綾羅與電腦編程,會有怎樣的異曲同工?平面的剪紙,如何幻化三維景深的空間錯覺?

      01

      綾羅綢緞中的“羅”


      【資料圖】

      竟是這樣織造出來的

      單看這張打滿孔洞的圖紙,你能想象到,它竟是一幅織物的“效果圖”嗎?專家們是如何依靠它,織造出輕盈靈動、絢麗多彩的絲織品呢?

      李海龍出生于刺繡世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了一種名為羅的織物,從此開始對這種工藝萬分癡迷。

      李海龍:在我小的時候也經常聽說綾羅綢,但是其他都能見到,感覺到羅不是一般的絲織物,所以對羅特別感興趣。

      羅的質地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異常輕薄,在光照下呈現萬般絢麗。為了復興幾近失傳的織羅技藝,幾十年來,李海龍執著地在老舊織機上,與那些古代的聰明人對話。

      然而,羅的織法極為復雜,大部分花紋都需要手工操作。即便是一個熟練織工,每天也只能織出五厘米,織一匹羅就需要半年多的時間。這使織羅藝術在傳承上面臨一個很大的困難。

      用什么辦法,才能實現羅的創新紋樣自動化生產呢?

      錢小萍是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她曾帶領團隊通過機械化的織機改造,將古老的絲綢技藝由繁復的純手工操作中解放出來,讓活色生香的宋錦重現世間。

      她的到來,能否幫助李海龍實現專屬于羅的機械化織機改造呢?

      這張打滿孔洞的圖紙,正是錢小萍團隊為絲織品定制的“效果圖”,憑借這些孔洞,如何讓織機自動編織出預設的圖案呢?

      羅與其他絲綢的經緯相交結構并不相同,它極為精細的扭絞過程和復雜構造,讓錢小萍犯了難。最終,她能找到專屬于羅的編織程序,完成織機改造嗎?李海龍想讓羅普遍化生產的愿望又能否實現呢?

      02

      九旬奶奶的剪紙人生

      郭佩珍是陜西鄉村里的天才剪花娘子,一把剪刀占據著她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一花一木,一人一事,都是她剪紙創作的素材。

      一切起始于純真年代,從八歲開始,郭佩珍就學著去剪故鄉的花鳥和人物,慢慢地,她在作品里剪開古城云天,走進世界。1998年,郭佩珍的剪紙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中國的克林頓夫人。

      晚年的郭佩珍開始創作令人震撼的巨幅剪紙作品。她耗費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幅十米長卷《趕廟會》,將佳州古城的廟會場景再現于紙上。

      郭佩貞的兒子馬連軍想留存住這門傳統技藝,但如何留存,他覺得還是需要科技助力。

      馬連軍:我現在就是把她的畫稿整理起來,利用電子版把它記錄下來,因為好多紙質它是非常脆弱的,不容易保護。

      此時,西安理工大學的郭華也一直關注著郭佩貞的作品,她帶著學生準備將郭奶奶的故事通過剪紙的形式,編輯成動畫。

      三維立體的視覺空間里,又將展現出一個怎樣的剪紙世界呢?

      八百里秦川,一張紅紙,一把剪刀,致敬自己,致敬生活,致敬家園。而生活的基石、希望,很多時候都植根于我們生存的大地。風雨歲月的磨礪讓文化的傳承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生長,如翠竹節節攀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08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