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動態:上課培訓、跑步消費……“刷臉”泛濫,誰拿走了我的隱私?

      發稿時間:2023-04-12 11:00:08 來源: 北京日報

      上個課要刷臉,買個菜要刷臉,甚至跑步都要刷臉……如今,人臉識別打著“便利”的名義,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同時,待規范的權責、標準,也為人臉識別技術蒙上一層陰影。已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呼吁對人臉識別技術加強規范與監管。科技狂飆突進,也應給人不愿“賞臉”的權利。


      (資料圖片)

      上課培訓、跑步消費……萬事皆可刷臉

      “考勤狀態,上課,消耗2課時,剩余30課時。”近期,王珊發現女兒的舞蹈班,悄然更換了一款刷臉考勤平臺。可以自動在課前向家長發送提醒,記錄課時使用及余量,甚至還能收到孩子上課期間的圖片視頻。比起以往各環節的人工通知,可以說機構省事兒不少。但老師只是通知家長使用這個平臺,對刷臉卻只字未提。

      如果稍加留心,人們就能發現“刷臉”這一動作,正越來越多作為身份識別途徑進入到當下的生。

      光華路邊,一幢高聳的寫字樓下,設置了管理嚴格的進出通道。兩臺人臉識別儀器相對而立,在此工作的人們站定,等待機器發出“通過”的提示后,匆匆入內。

      從寫字樓向西,幾百米外一處建筑工地被圍擋封閉,面向人行道的一側留有“實名制員工通道”。兩扇旋轉門邊,一人多高處分別裝有攝像頭,醒目的提示語寫著“實名登記,刷臉進出”。

      臨近中午,古城地鐵站旁的住宅小區,居民進出頻繁。大家走到人臉識別儀器前約一米距離停下,等待小鐵門自動開啟。多位居民告訴記者,沒有門卡之類別的開門方式,只能刷臉開門。“有三年多了,你是要搬進來住嗎?”一位大爺指指東邊方向,“要是不想刷臉,可以走那邊兒的門,已經沒用了。”

      古城地鐵站旁,小區鐵門需刷臉入內

      依照指點,記者發現東側100余米是小區的大門,車輛和行人均可通行。人行通道外側設有人臉識別儀器,但門始終敞開,機器也是黑屏狀態,顯然已經棄用。

      100余米外的大門,刷臉設備已經廢棄不用

      如果感興趣,就連跑個步,也能刷臉。下午,萬泉河橋邊的開放式公園內,一位中年男子滿頭大汗,在紅色塑膠跑道上“沖刺”到電線桿附近,對著一塊小屏幕刷臉。很快,屏幕上顯示出他的跑步用時、熱量消耗等數據。見有人湊近細看,男子熱心介紹,“這是終點,你跑的話從起點那邊刷臉。”

      跑步鍛煉也能刷臉

      公開資料顯示,這處跑道的起點、中間、終點共設置三根人臉識別桿,游客通過微信公號完成注冊,在跑道內運動時,就會被自動識別和記錄數據,免于戴著手環或者舉著手機跑步的麻煩。

      紛紛擱置、悄然運行……狀況千差萬別

      圍繞人臉識別,北京市人大代表、臺盟東城區主委陳小兵曾進行一系列調研。據他了解,人臉識別在線下的鋪開其實沒有太久歷史,運行狀況也是千差萬別。

      “最早是在2020年前后,基于城市數字化等考慮,也有疫情的客觀因素,要查驗是否是本小區居民,還要無接觸,就在幾個區挑選了一些小區作為試點。街道安裝機器,不需要居民出錢。”

      在保證準確度的前提下,“刷臉”確實有一定的便利性。但在陳小兵的調查中,不少小區漸漸擱置,演變為名存實亡的狀態。

      一方面,實際使用中,大部分小區難以做到一對一查驗。“很多時候前面的人刷了臉,后面跟進去好幾個。快遞、外賣人員等,也沒辦法要求他們刷臉。久而久之,就流于形式了。”

      另一方面,起初人們對“刷臉”無感,也不太了解,尤其一些老年人,讓采集信息就去了。但逐漸大家有了一定認知,很多小區居民對此存在質疑。“像我的小區就是這樣,業主反對聲音過多,只能擱置不用。”

      在一些機關單位、寫字樓、管理場所,讓員工、入駐商戶等刷臉,則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因為刷臉跟單位較勁兒,對員工來說不太現實。用刷臉作為門禁、打卡,已經屢見不鮮。”

      甚至,一些售樓處還會在人們不知情、未授權的情況下,安裝高清人臉識別探頭,用于識別客戶渠道。“是自己來看樓盤的,還是由某個中介或組織帶來的,開發商需要向不同機構支付費用,后期給出的優惠力度也有區別。”陳小兵稱,為了“破解”售樓處的手段,甚至有客戶看盤時戴上頭盔,令人啼笑皆非。

      據廈門日報今年1月消息,該市同安區檢察院接到舉報,有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非法獲取人臉信息。經隨機走訪轄區內11個樓盤,發現各樓盤售樓大廳均安裝大量監控探頭,分布在入口、出口、前臺、大廳等位置,有些售樓處僅入口處就安裝有7個監控探頭。

      相較安裝設備才能進行人臉比對的線下場景,在陳小兵看來,線上的人臉識別應用更加司空見慣。“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有攝像頭和網絡,幾乎在無意識間,就可以實現人臉識別。”

      記者發現,目前常用的金融、政務、社交、生活類App,大多具備“人臉識別”功能,與密碼、指紋等共同作為登錄認證信息。但若額外辦理一些業務或享受附加功能,用戶經常需要通過人臉識別才能使用。

      例如,去年4月某社交平臺更新個人信息保護政策,要求用戶提供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及人臉信息,拒絕提供,可能無法使用以往的一些功能。平臺稱,此舉是為了“強化主體責任”,但有用戶對此十分糾結。“有了身份證,加上人臉這么關鍵的個人信息,安全怎么保證?”

      暗中收集、頻繁泄露……風險總被忽視

      “兩萬張人臉庫超耐用、0.3秒極速識別……”近年來,形形色色的人臉識別系統層出不窮,似乎誰都可以買上一套產品,暗中“收集人臉”。

      人臉識別相關產品豐富多樣

      通過網購平臺,記者聯系到一家無感人臉識別方案提供商。對方可提供高靈敏度攝像頭,搭配客戶端軟件共同使用,報價根據功能,從一千余元到四五千元不等。

      商家介紹,該系統使用十分簡單,“通過手機拍照,錄入員工信息。數據會存儲在攝像機內,如果需要查看,把數據下載到你的電腦里就行。”

      公司門禁、工地施工、食堂用餐、客流統計……從客戶點評可以看到,產品應用場景五花八門。而在“方便”“反應快”“質量好”等反饋中,信息安全被徹底無視。

      陳小兵稱,人們常會抱怨騷擾電話屢禁不絕,實際上電話號碼很多就是被物業、收集機構等泄露出去的。有些是個人違法行為,有些是保存不當,或因沒有很高級的電子安防措施而被攻擊所致,人臉信息當然也存在類似風險。“人臉是除虹膜外,最高級別的生物識別信息,個人指向性十分鮮明,也不像密碼等可以修改。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隱患更大。”

      這樣的擔憂已經成為現實,去年12月,最高檢發布5件依法懲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就是李某自己制作“顏值檢測”軟件,發布在某論壇供網友免費下載安裝。以此方式竊取安裝者手機相冊照片1751張,其中含有人臉信息、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公民個人信息100余條。

      成都錦江法院披露的一起案件顯示,舒某購買某借貸寶App內用戶相關信息后,利用軟件將肖像“活化”為符合人臉識別要求的視頻,突破該App人臉識別系統,修改用戶賬戶。通過變更交易密碼、竊取余額等方式,共獲利約20萬元。

      “目前《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上位法,對人臉識別的規定還比較粗線條,缺乏下位法作為支撐,造成地方行業機構各行其是,形成法律的灰色地帶。”陳小兵建議,本市應盡快立法規范人臉識別的技術采集和應用,明確人臉識別的有權使用主體、使用目的、使用范圍、使用禁區等一系列具體實施細則,防止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

      (原標題:上課培訓、跑步消費……“刷臉”泛濫,誰拿走了我的隱私?)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魏婧

      流程編輯:u027

      版權說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站上的文字、圖片、圖表、漫畫、視頻等內容。

      未經許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網站著作權及相關權益的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