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人行道成了自行車停車場?綠色出行得“一碗水端平”

      發稿時間:2023-04-11 10:19:19 來源: 北京日報

      “車在步道停,人在車道走”,本報記者日前走訪發現,城市街頭人行道路擁擠現象突出。有的步道逼仄狹窄,兩人相向而行,都只能收腹側身而過;有的地段,行人與非機動車擠在一起,人來車往,混亂不堪。還有些區域幾乎成了“自行車停車場”,行人只能借道非機動車道甚至機動車道。如此場面,別說愛遛彎的市民興致缺缺,給正常通行埋下安全隱患,市容市貌也隨之“減分”。


      (資料圖)

      何以至此?表層原因是車多人多,地兒不夠用。以三里屯來說,一直是北京頗為熱鬧的商業區。前段時間,一條不算十分寬敞的步道又被劃出兩排自行車停放區,留給行人的空間就更少了。加之,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的投放量日漸增大,如若再無序停放,大大小小的非機動車東倒西歪,可不就沒地兒落腳了么?人行道、行路難,本質上還是道路資源管理與路權分配的問題。

      這些年,“綠色出行”成為新時尚,尤其在年輕人中頗受追捧。不過就目前來看,此“綠色”似乎呈現“重騎行、輕步行”的趨勢。反映到城市建設規劃上,就是不少地方忙著張羅非機動車道,拓展自行車停放處,卻忽視了行人的需求。隨社會變化、應市民需求積極作為無可厚非,但一步“騎”到步道就“矯枉過正”了。曾有業界專家呼吁,行人在道路上本身處于弱勢地位,進行道路設計與路權分配時應該得到“優先照顧”,這是保障安全暢通最基本原則,也是以民為先的具體體現。

      如何合理分配城市資源,實現效率最大化,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減運算”。其實,關于綠色出行的交通環境規劃設計,2021年北京已出臺過相關標準,明確要求人行道的寬度最小值為2米,學校、醫院等附近人行道寬度最小值為4米,就是考慮了行人的安全與流量的最低限度要求。在此基礎上,自行車如何安放,思路就可以拓展開來。比如,別把眼光只盯在路邊和路面,不妨看看室內是否有其他合適的場所;再如,運用大數據關注共享單車的潮汐停放規律,及時進行疏解等。加大技術引入,推進管理創新,相關責任主體試著探索并騰挪出更多空間,就可能跳出與步道“你進我退”的尷尬,形成和諧共存、有序銜接的慢行交通系統。

      城市空間的方便舒適有賴精心打理。尤其對“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來說,人口眾多帶來多元訴求,但公共資源又相對有限,在增量與存量之間如何抉擇,在不同群體間如何平衡,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與責任。始終以人為本,關注參差多態的需求,才能讓各個群體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田聞之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說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站上的文字、圖片、圖表、漫畫、視頻等內容。

      未經許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網站著作權及相關權益的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