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于書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春暖花開,前往各個景點游覽賞花的市民絡繹不絕。但鮮有人知的是,在懷柔廣袤的原野上,古人曾留下三處看花臺。
萬歷年間的懷柔地圖上有“看花臺”地名
“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這是宋代司馬光《看花四絕句》中的詩句。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他在世的時間比遼朝蕭太后要晚。蕭太后名叫蕭綽,小名蕭燕燕,是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圣宗耶律隆緒的生母。蕭太后在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后”,是遼代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遼朝在蕭太后的治理下,國家強盛,兵強馬壯。“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余年的戰火,使宋遼進入了一百多年和平穩定的時期。蕭太后參預朝政近四十年,帶領遼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在處理朝政之外,蕭太后也經常在南京(現在的北京地區)之郊賞花,并建有看花臺。
歲月悠悠,一切過往漸漸化為塵煙。千年古跡看花臺以及它的歷史也已經面目全非,眾說紛紜。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資料分析,試圖于蛛絲馬跡中撥開迷霧,找到當年的看花臺遺跡。
花園村看花臺
花園村有花盆遺物
尋訪看花臺,少不了了解和蕭太后行蹤有關的記載,這在懷柔有跡可循。
明萬歷《懷柔縣志》有簡單敘述:“廟城,縣南五里,不知筑于何代,今俗傳契丹蕭太后家廟。”“看花臺,縣北三十里,遼蕭后避暑北上,常登臺看花。”
定幽州為南京后,蕭太后下令在廟城村興建家廟,筑土城屯軍守衛。家廟是供奉祖宗、先輩神像、靈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場所。《遼史》記載,統和七年(989年),遼圣宗于九月九日參拜廟城家廟,并駐蹕廟城;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冬十月,駐蹕時稱“七渡河”的懷柔。
據文史研究者王寶駿先生考證,在遼代,懷柔曾是遼室貴族大規模休閑賞花之地。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在南京建有涼殿,供遼帝賞花、納涼之用。應歷十九年(969年)遼景宗繼位后,蕭綽皇后認為,涼殿建在城區,視野不夠開闊,活動范圍有限,于是選定華林、天柱二莊另建規模更大的涼殿。華林即今順義區花梨坎,天柱即天竺,均臨近廟城。雍熙三年(986年),蕭太后御駕親征于涿州東南駝羅口,打敗宋軍,班師回京,時年三十三歲。蕭太后自小生長在大漠草原,對鮮花綠草有著天生的親近感。閑暇之時,她將賞花納涼之處北擴至七渡河(懷柔城)、大水峪,南至廟城,東至宰相莊、梨園莊、駙馬莊、太平莊、花園一帶的山前平原區。
廟城出土的遼代六鋬鍋
歷經千年風云變幻,廟城的遺址早已湮滅無存,僅留下村南一片叫做“瓦片地”的地名。1981年,廟城村發掘出遼代六鋬鍋、仙人圖銅鏡及馬鐙等文物。六鋬鍋上沿筑有六鋬,即可埋灶又可懸掛使用,出土時底部有明顯的燒烤痕跡。仙人圖銅鏡圖案清晰,紋飾細致,雕刻精美。內容為仙女侍宴,有樓閣、祥云、樹木、流泉、拱橋、仙女、貴婦,整個畫面云水相接,寄予了天上人間美好的向往與意愿。
廟城出土的仙人圖銅鏡
花園村西距廟城不足十里,其村名與蕭太后賞花有關,至今村民仍有種植花草的習俗。當年作為蕭太后的御用花圃,東南建有看花臺。我曾在重修后的看花臺尋訪,村內老人回憶,“小時候經常到看花臺遺址玩耍,那時的看花臺僅剩下一個高臺和一些石頭了。看花臺周圍常常能挖出或撿拾到‘魚骨花盆’殘片,村民說這就是蕭太后御花園栽培花卉的遺物。”
燕城之上看梨花
雁棲湖環湖路上燈影綽綽,高聳挺拔的現代建筑名曰“日出東方”。站在日出東方酒店向南側眺望,稍遠處就是懷柔科學城。讓人想不到的是,一千多年前的這片土地,是史籍記載的“燕城”和遼代蕭太后避暑的“看花臺”。
由于明萬歷《懷柔縣志》僅記載“燕城,縣東北二十里”八個字,關于燕城的淵源,便引起后人不盡的探尋和猜想。北京社科院研究員尹鈞科先生曾在《懷柔燕城的思考》一文中陳述自己的觀點,認為燕城建于遼代,與蕭太后有關。文中闡述:“北臺上、北臺下二村的得名,當與看花臺有關。所謂‘臺上’‘臺下’的‘臺’,應當就是遼代的看花臺。遼蕭太后與遼帝在看花臺避暑賞花,說明這里是遼代的一處行宮,必定有像樣的房室、城垣建筑。這應該是燕城形成的時代與功能的一種解釋。”
燕城表演蕭太后巡游
明萬歷《懷柔縣志》所記載的“縣東北二十里”,被認為是現范各莊,相傳范各莊一帶為蕭太后看花的行宮。2014年,范各莊對燕城古街進行了修整,小橋流水,古色古香,就連腳下的石板條統統都是老物件。街面上各種作坊、鋪子、胡同等仿古小品、雕塑則讓人感受著曾經的古樸與繁華。
雁棲湖三面環山,雁棲河從燕山深處流出。1960年,攔截雁棲河修建了水庫,因附近有北臺上、北臺下兩個村落,水庫得名北臺上水庫。北臺上村盛產鴨梨,每到春季,梨花盛開,如云似雪,直到現在,都是觀花看景的好去處。村子西側,一灣河水緩緩流過,這里便是雁棲河。河畔有頂秀美泉小鎮,村人說那里過去叫藍天牧場。
北臺上村梨花
雁棲河古名雁溪,因常有大雁在溪谷樹叢出沒,后人故改稱雁棲。不過,在民間傳說中,也有雁棲河之名和蕭太后有關一說。民間傳說的真偽不論,這些故事實際反映了蕭太后對這一帶風光的喜愛。契丹人有四時捺缽的習俗,逐水而居,喜歡游牧和漁獵的生活。遼代有“五京”,當時的北京地區名為南京,雁棲湖地區正處于“南京”通往遼上京、中京(在今赤峰地區)的交通要沖。蕭太后率眾來到這有山、有水、有遍山鮮花之處,再加上還有藍天下的牧場,心曠神怡,遂筑看花臺。以此觀之,古時的“燕城”無疑是深受遼室喜愛的好地方。
大水峪看花臺距長城最近
第三處看花臺位于懷北鎮大水峪村東北,距離北臺上約有五六公里。清雍正《密云縣志》里寫著:“看花臺,在縣西北二十里大水谷,蕭太后登臺賞花,遺址尚存。”這里的“大水谷”就是大水峪,古時“谷”與“峪”相通。而大水峪在《密云縣志》里出現,原因在于明清時大水峪一帶曾歸屬密云縣管轄。
大水峪看花臺是距離長城最近的一處,峽谷內即為大水峪關。大水峪關建于明永樂年間,是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關口位于懷柔與密云交界的峽谷出口,古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又稱“懷柔第一關”,是懷柔區界內長城最東的關口。據《長城關堡錄》記載:“大水峪關,南至懷柔縣三十里,東北五里至小水峪關,西南八里至河防口關。水口數十丈,五馬可并,內外俱寬。永樂年建,通川谷。”如今的大水峪關,已變成了“青龍峽風景區”,峽谷兩側的城墻、敵樓均納入了景區之內。
為了尋找蕭太后看花臺的遺蹤,我在大水峪村東北沙河右岸,按照村里人的指點,仔細踏勘看花臺的位置。早春季節,臺地上一片荒蕪,沒有看到磚瓦建筑的痕跡,唯有漫山遍野的杏花含苞欲放。想當年盛花時節,蕭太后攜一眾隨從徜徉花海之中,該是怎樣的熱鬧情景。
看花臺是一片山地,不遠處的明長城是后建的。當年遼圣宗繼位之初,遼朝處于“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的局面。蕭太后整頓吏治,提拔治國之才,膽識過人。她注重對宗室的約束和對吏民的管理,使政局漸趨穩定。契丹皇室喜歡四時“捺缽”,各地巡狩,賞景看花實際就是他們特別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種。
大水峪村及村東南看花臺
清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大水峪北十八里曰段伏嶺,又有安子嶺在口北八十余里,皆防御處。”這里的“段伏嶺”為今椴樹嶺,借指分水嶺;安子嶺即今安嶺梁,翻過安嶺梁即為燕山腹地白河川。可見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和戰略防御重點。
看花臺附近的小松墳曾出土過遼代墓葬,發掘出草花銅鏡、雙魚紋銅鏡和雙魚紋帶柄銅鏡。北側山上,明代大水峪關保存尚好的豆頂樓、后鳳樓、揮官樓及碾子樓等敵樓,仍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嶺之間,獨自承受歷史的滄桑,感受歲月曾經的繁盛與荒蕪。聰明睿智、政績卓著的蕭太后,在她57年的人生中,經歷了少年的艱難、青年時代的險惡、中年喪夫的驚心動魄……而一切過往,都如白河之水,倏忽而去。當年的看花臺幾乎蹤跡全無,只留下荒蕪的山地和當地百姓的傳說。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蕭太后在懷柔的印記已成蛛絲馬跡,但她的故事傳說依舊清晰,人物形象也十分飽滿,這就是歷史的印痕。
標簽:
- 遼代春暖花開之時,蕭太后到何處游覽賞花?
- 北京發布森林火險橙色預警 全球快訊
- 小品級!
- 【環球播資訊】2009看過
- 小舞幼年上學經歷曝光,不帶被褥的原因找到了,真相很呆萌 信息
- 失眠星人有救了!研究表明:睡覺時穿襪子更容易睡著_視焦點訊
- 山東德州新發現富鐵礦1400萬噸,該區已累計發現近8000萬噸鐵礦資源
- 南京機關事業單位再共享三千多個車位,市民可線上預約_焦點信息
- 員工去世老板私吞90萬死亡賠償金,只給家屬9萬元
- 法國議會通過政府退休制度改革方案 退休年齡將從62歲提高到64歲
- 每日看點!節儉適度、力爭光盤!春分日,來聽一場節糧大講堂
- 世界今熱點:美媒:如特朗普被捕,支持者將采取非暴力形式對美銀行業實施擠兌
- 網上2萬多買二手包,4個月后認為成色不符!法院判決 環球即時看
- 趕緊回家,北京或將下“泥雨”! 全球簡訊
- 蘇州黃橋街道轄區企業上榜江蘇省工人先鋒號
- 世界即時:原創39款美食視頻調色濾鏡,支持PS PR AE fcpx等軟件
- Jo6漫畫與tv對比(第十三集/51~54.5話)_當前關注
- 焦點報道:遼寧阜新:推動優質資源下沉 服務遼西地區群眾
- 明起可購清明假期火車票 “五一”購票日歷來了
- 3月26日虹橋機場將恢復國際、港澳臺航線|速看
- 全國66站直達香港 4月起廣深港高鐵增開62列車 天天視訊
- 全球今亮點!五一假期出游需求提前爆發 國際機票預訂火爆
- 益科正潤:歐美銀行危機中長期助抬金價,關注美聯儲加息
- #(美麗中國)(11)春分的田野
- 世界今日訊!大風沙塵藍色預警!北京明天預計7級陣風、氣溫下降
- 【世界熱聞】南華大學:何某某違法行為屬實,開除學籍
- 快看:中國婦女報評論:請繼續嚴打造“黃謠”
- 北京已有專業社工近八萬人!優秀社工名單出爐|當前視訊
- 時隔13年!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重回中國
- 興化沈倫鎮:多措并舉 探出強村富民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