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掃碼點餐憑什么索要消費者手機號 天天觀點

      發稿時間:2023-03-16 21:07:21 來源: 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日前,上海市消保委對29家知名度較高的奶茶店和快餐店進行暗訪,發現其中有8個品牌的小程序會索要消費者的手機號。在個別品牌中,如果消費者拒絕提供手機號,將無法進行點餐。

      如今,掃碼點餐幾乎成為各大餐飲店的標配。相比于傳統人工點餐,自助操作既為消費者省去了溝通成本、減少了排隊時間,又能替商家降本增效,無疑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可隨著這項應用逐漸普及,一些商家卻開始夾帶私貨,在點餐過程中附加“強制操作”。除了無故索取手機號、定位信息之外,有的還必須關注公眾號才能點菜買單,有的掃了碼又來回跳轉、四處引流,還有的甚至將消費者的姓名、頭像、身份證號等私人信息輪番盤問一遍。正如網友質疑,“不知道我的身份證號,廚師就不能炒菜了?”如此赤裸裸收集個人信息,顯然偏離了點餐工具的本質。

      在“數據即資產”的今天,頻繁索取個人數據,多是盯準了后續的精準營銷。比如,用戶關注了公眾號,意味著商家有更多機會推送廣告、宣傳產品;消費者提供了手機號,商家就可借助電話、短信等更為私人的方式精準觸達“私域流量”;而當來客數據形成規模效應,商家也就有了資本對潛在消費者構建畫像。打著技術便利的幌子給自己引流推銷,無論最終目的為何,都已經侵害了消費者權益。從《個人信息保護法》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明確規定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則。更何況,私人信息被第三方平臺獲取后,誰能保證其不會被“二次倒賣”,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害又該由誰承擔。

      一段時間以來,為整治掃碼點餐侵權亂象,各個方面動作不少。從市場監管局開展專項排查,到微信整改“掃碼點餐過度索取”,再到有地方出臺掃碼點餐指引,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但之所以難以禁絕,主要在于掃碼點餐覆蓋率越來越高,即便遇到侵權,消費者也大多“一氣了之”,不想花精力深究。從這個角度說,杜絕亂象不能僅靠消費者主動維權,有關方面有必要加強常態化監管,加大處罰力度,讓商家清楚明白可為與不可為的邊界。與此同時,能否將治理關口前移,從技術路徑出發將掃碼點餐與個人信息索取解綁,還消費者“點餐自由”。

      技術理應更好服務于人,而不能成為新的侵權工具。商家必須明白,更好服務顧客才是經營的根本所在。本本分分、少點雞賊,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實習記者 高源

      流程編輯:U016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