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從吃得飽到吃得健康 樹立大食物觀靠科技創新

      發稿時間:2022-10-28 10:07:03 來源: 中國網創新中國

      從過去“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趨勢,就是大食物觀的落腳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大食物觀,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也因此,其在二十大報告出現之后,引發了不少人熱議。


      (相關資料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穩步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在這一過程中,具體到食物消費上,中國居民的食物消費也逐步從相對單一的谷物為主,向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反映為糧食直接消費量從增長至穩定再到下降,肉、魚、蛋、奶、水果等食物消費量快速上升。

      老百姓從過去“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趨勢,就是大食物觀的落腳點。

      多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483.5公斤,口糧和谷物的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總體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但從食物安全的角度看,我國部分食物的自給率仍相對較低,這在蛋白類食物上尤為突出。隨著居民食物消費習慣的逐步變化,蛋白質的消費量在快速增加,蛋白消費結構也已從過去植物蛋白為主,逐漸轉化為動物蛋白增長下的植物和動物蛋白并立的二元結構。

      這一過程中,伴隨著水產品和乳制品消費的增加,動物蛋白的攝入來源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居民蛋白消費結構正逐步向高水平的方向轉變。

      在蛋白類食物不斷擴張升級的背景下,目前,國內的產能已經難以有效保障居民的消費需求。大食物觀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求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這要求必須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如今,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借助于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等手段,利用森林海洋廣闊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來生產食物變成了可能,拓展了農業生產的空間。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潛能也得到了有效釋放。

      進一步看,多種技術的有效結合和應用,也有助于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業產能。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下,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從“糧食觀”到“大食物觀”,我們得以從更廣的維度把握糧食安全,保障老百姓的飯碗。由此,也更需要我們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守護好“中國飯碗”。(翟天昶)

      (責任編輯:張家華)

      標簽: 農業生產 設施農業 相對較低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