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埃爾諾:在悠悠歲月的回憶中解釋自我

      發稿時間:2022-10-25 08:57:53 來源: 騰訊網


      (資料圖片)

      我如何成為了當下的我?答案,只能從自身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時代的烙印會打在一代人身上,而個體的經歷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個人記憶往往成為集體記憶的載體。

      埃爾諾在68歲時創作的《悠悠歲月》,從二戰到二十一世紀初,內容跨越60多年,稱得上一代法國人的集體記憶縮影。作者選用了很瑣碎、很平淡的寫作方法,由不同時期的照片切入,如同編年史一般,帶著讀者回顧了法國、歐洲以及世界近半個世紀的變遷。當然,埃爾諾無意寫一本歷史書,而是要以歷史作背景,“勾勒了社會的進程和一種生活的內心歷程。”回憶的目的,“在于敘述一種生活、解釋自我。”

      這樣一來,作者的創作意圖很明顯了,對悠悠歲月的回憶,是一次解釋自我的尋心之旅,是用文學進行一次對歷史記憶的挽回,“挽回我們將永遠不再存在的時代里的某種東西。”

      且看埃爾諾如何編織這次尋心的回憶之旅。

      書的起首一句:“所有的印象都會消失。”這話說得很霸氣,直接下定義,有點“道可道,非常道”的先知感。接下來,埃爾諾更進一步寫到:“一切都將在一秒鐘之內消失。”“在節日餐桌旁的談話中,我們只會是一個越來越沒有面目的、直到消失在遙遠一代無名大眾里的名字。”既然消失是注定的,那么,作者的回憶還有什么價值呢?在回憶社會、政治、生活、環境變遷的同時,作者還回憶了個人成長的細節,包括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的過程,可以說,作者的回憶是有點有面、收放自如的天馬行空。而作者的“野心”不止于留下自己記憶中的點點滴滴,在書的結尾,她總結性地表示:“這個世界留給她和她同代人的印象,她要用來重建一個共同的時代,從很久以前逐步轉變到今天的時代——以便在個人記憶里發現集體記憶部分的同時,恢復歷史的真實意義。”追尋歷史的真實意義,這成了《悠悠歲月》的終極目標,恰如本書結尾的那句話:“挽回我們將永遠不再存在的時代里的某些東西。”埃爾諾的目的達到了嗎?從讀者的反饋,從諾貝爾的加持來看,她成功了。

      這不是一次躲躲閃閃的回憶,有歷史的大背景,更有直抒胸臆的個人看法,世界大勢時隱時現,法國、美國的一些總統成了作者調侃的對象,個人的成長過程的煩惱也是纖毫畢現。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留下一些深刻的記憶,這些記憶串在一起,就成了一個人的歷史,而個人的歷史,往往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明知要消失,還要努力去挽留,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勁頭,也成為人類發展歷程中勇毅向前的普世追求。回望悠悠歲月,追憶似水流年,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一本算不上“好看”的好書。算不上“好看”,是說它不熱鬧、不唬人、不一驚一乍,只是平淡直白地講述照片背后的歷史,閱讀的快感不會輕易得到;說它是好書,是因為她波瀾不驚、從容舒緩的氣度,這是悠悠歲月滋養出的光華,是記憶精華沉淀出的包漿,如一杯淡茶,慢慢品,才能體會到山川雨露孕育的靈秀之氣。這種感覺,用學術化的機械語言不好表達,想起李清照的那首《聲聲慢》,與《悠悠歲月》,恰可唱和: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標簽: 埃爾諾在悠悠歲月的回憶中解釋自我 悠悠歲月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