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古鎮經營拒絕復制粘貼 要體現獨有生活特質

      發稿時間:2023-04-04 11:14:00 來源: 大眾日報


      (相關資料圖)

      春往深處行,不少旅游目的地人頭攢動。有旅客感慨,到一些所謂特色古鎮打卡,充斥著“全國連鎖”的熟悉感,青磚、紅燈籠,炸串、烤腸、臭豆腐,統一的配置、熟悉的配方,復制粘貼的古鎮們越來越商業化、同質化。

      而今,流量與古鎮游更是捆綁在一起。“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不斷創造著網紅必打卡景點,年輕人追求新鮮,商人追求利益,隨之形成了“商家落戶-網紅宣傳-游客追捧”的循環模式。

      這一模式運轉起來,效果不甚理想。游客回鄉后,真正留下的記憶清且淺,再提起去古鎮游玩,也不似從前般熱情。

      我國有2800多座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鎮,能讓人記憶深刻、故地重游的,確實屈指可數。古鎮游如何避開“審美疲勞”的坑呢?其中最大的癥結便是商業化。商業化可謂雙刃劍,古鎮游之所以長盛不衰,既得益于古鎮自身的歷史文化魅力,也有賴于對古鎮的商業開發。如果不靠商業化,很多古鎮依然在沉睡中,不說造福當地居民,可能就連自身的生存與傳承都會成為問題,最終恐怕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商業化用錯了地方,也釀成不少悲劇。有的地方,對古鎮或者準古鎮進行殺雞取卵式的商業開發,使得許多古鎮居民將店面外租,導致人口和文化“空心化”;有的地方借歷史文化名鎮之名,在古鎮外圍圈地開發房地產項目,最后爛尾者也不在少數。

      古鎮的妙處,恰在一“古”字。古鎮作為珍藏著城鎮歷史文化的寶盒,單挑出一件,都讓人愛不釋手。對古鎮開發多花點心思,需要完整、詳細梳理歷史文化,滿足旅客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追求“精致”而非“泛濫”。

      尤其是要打破“散養式”的招商模式,堅持適度原則。隨著旅游業逐漸成熟,游客用腳投票,“披著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難逃被拋棄的命運。管理者更應該算好、算清賬本,甚至要懂得犧牲一部分商業利益,在抓住古鎮特色文化這根筋骨后,從中延伸出民俗體驗、特色美食、文創開發等滿足旅游體驗的端口,既保留當地獨特的文化風味,又能為當地有手藝特長的居民提供發展機會。

      而一些追求原生態的古鎮太過“淳樸”,交通、住宿不便讓許多行程安排緊湊的人望而卻步,沒能為當地百姓產生實在效益。有的古鎮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尚未打造出自身特色,難以吸引游客深度游覽。

      古鎮的建設、經營日漸成為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其核心不僅是圍繞旅游業展開。好在當下的管理者,開始意識到商業營利與古鎮文化之間存在博弈關系。多地提出“塑造生活著的古鎮”的口號,這一概念與游客所提古鎮“生活性”體驗,以及部分居民所提“更為看重古鎮優美環境與濃厚生活氣息”不謀而合。

      古鎮的魅力需落在各種文化場景中,尤其是當地人最真實的生活場景。抽離這些元素后,古鎮更像缺失靈魂的盆景,質感與身價會大打折扣。有的古鎮則善意保留了本地的菜市場、舊書店、書場、劇場,游客和居民都有了文化休閑的去處,這既體現了古鎮的生活特質,還實現了多方共贏。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