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北半球酷熱高溫,我國北方又迎來極端降雨,京津冀受災嚴重。同一時間,各類氣象災害在全球各地也頻頻出現。高溫和降水極值不斷刷新紀錄,洪澇災害對經濟社會造成重創。一系列災害讓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永恒的問題。
【資料圖】
在各類災害風險高企的今天,城市首當其沖。城市人口密度大、經濟集中度高,并集中了重要的基礎設施,加之城市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顯著,城市面臨的氣候風險更為嚴峻。同時,城市既是承災主體也是救援主體。在各類災害復雜多變的今天,如何讓城市更加安全更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2023年7月30日,北京,市民在暴雨中出行 圖據IC photo
為此,紅星新聞專訪了多位長期關注城市適應氣候變化領域和城市規劃的資深專家,探討當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城市如何統籌發展與安全?
極端氣候災害頻率、強度增加時
城市規劃需要考慮氣候變化因素
盤點近年來我國北方的暴雨災害,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最大總降水量出現在北京房山541毫米。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最大累計降雨量在鄭州新密市白寨918.9毫米。
▲2021年7月20日,河南鄭州 圖據IC photo
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2023夏季的本輪強降水橫掃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山東等省份大范圍地區,華北地區日降水量16站突破歷史極值。北京昌平、門頭溝,河北保定、石家莊、邢臺局部地區降水達到650毫米至1003毫米。其中,最大小時降水量111.8毫米(北京豐臺區),最大降水量1003.3毫米地點在河北臨城縣。
特大暴雨導致全市主要河流洪水來勢快、量級大、峰值高。永定河盧溝橋站洪峰流量僅2小時就從1000立方米/秒上升為峰值4650立方米/秒,是1925年以來的最大洪峰。大石河漫水橋站最大洪峰流量5300立方米/秒,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最高記錄;拒馬河張坊站最大洪峰流量6200立方米/秒,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第二高記錄;上述兩河斷面洪量分別相當于2012年“7·21”強降雨的9倍和4倍。
8月9日上午,北京市召開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據介紹,截至8月8日24時,北京市因災死亡33人,主要由洪水沖淹、沖塌房屋等原因造成;因搶險救援犧牲5人。還有18人失蹤,包括1名搶險救援人員。8月11日上午,河北省防汛救災暨災后重建新聞發布會召開。截至8月10日,河北省因災死亡29人,其中6人為先前失聯人員,目前還有16人失聯。
剛剛過去的7月是全球12萬年來最熱的一個月。緊接著,京津冀暴雨又造成災害。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指出,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為原因,包括化石能源的使用,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這使得極端天氣事件頻次增加,強度提升。
最新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則顯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正給自然界造成危險而廣泛的損害,全球大約有33億至36億人生活在氣候變化高脆弱環境中。未來多種氣候變化風險將進一步加劇,跨行業、跨區域的復合型氣候變化風險將增多,且更加難以管理。
“如果明年夏天還是高溫熱浪天氣持續應該如何適應?城市建設要考慮的極端值是不是該提高?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北方的城市都很干旱。但是最近三五年隨著雨帶北移的影響,北方降雨開始增多,這是當時都沒有考慮到的問題,不少城市一下雨就內澇。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龔道孝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各種極端氣候災害發生頻率增大,強度增加,并且未來這一趨勢將延續并極有可能增強,極端降雨也類似。這些確實需要城市規劃引起高度重視,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的相關標準需要考慮氣候變化的因素。
國家戰略早對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提出要求
潘家華表示,目前,應對氣候變化主要方案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控制全球氣溫升高,另一方面是考慮極端事件對經濟社會的沖擊,這其中就包含了要考慮城市建設的韌性、彈性。
▲人們在海邊避暑納涼,躲避高溫天氣 資料圖片 圖據IC photo
而張興贏此前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稱,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提高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需求更為迫切。然而各地地理、氣候條件的差異決定了適應氣候工作幾乎沒有現成的“作業”可抄。此外,量化考核指標的缺失也讓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進程變得艱難而緩慢。正因為如此,呼吁重視城市適應氣候的工作顯得更為重要。
2007年出臺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戰略。
2013年,我國首次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其中提出,要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同時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適應能力,改善人居環境,保障人民生產生活安全。對東中西部城市化地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對東部城市化地區的要求是,完善城市河網水系、改善城市建筑布局、防洪排澇、截蓄雨洪、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加強對臺風、風暴潮、局地強對流等災害性、轉折性重大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能力。根據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科學編制城市規劃,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壓力,使城市群與周圍腹地的資源環境實現優化配置;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水型經濟,建設節水型城市。
2014年發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對減緩和適應兩方面工作都作出了戰略部署。2015年,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出臺《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提出創建氣候適應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去年,我國再次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以更為基礎性的視角強化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要強化城市氣候風險評估,建立健全“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推動地級及以上城市編制城市氣候風險地圖。調整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充分考慮氣候承載力,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合理規劃城市布局與功能,遏制可能導致區域氣候惡化、災害風險增大與城市病加劇的無序擴張。此外,要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全面開展城市基礎設施普查歸檔和體檢評估,摸清底數、排查風險、找準短板、精準施策。根據氣候變化對城市降水、溫濕度、風速、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和地基基礎穩定性的影響,制定或修訂城市地下工程在排水、通風、墻體強度和地基穩定等方面的建設標準。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復合生態網絡和連續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內澇和重污染天氣等問題。?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還提出,加強城市洪澇防御能力建設與供水保障。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氣候風險應對能力。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聯防聯控的常態化管理體系,完善應急處置和救災響應機制,提升城市氣候風險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加強城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下老舊樓宇、窨井蓋、隧道、橋梁、地下空間、農村危房等承災體危險源監控、風險排查和隱患治理。建立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信息管理系統和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確保預警信息發布可達性、及時性、有效性。
此外,《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還對強化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作出了部署,對各地區以及京津冀地區都作出部署。與此同時,多個省市也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行動方案、規劃。
規劃專家:
一些城市盲目開發地下空間,易災性和救援難特別明顯
“但現在一些城市建設往往都是追求光鮮亮麗的城市風貌,寬馬路、大廣場、高樓林立,忽視對防災減災領域的投資。殊不知城市越發達,城市規模越大,越脆弱。因為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一個方面出問題,整個系統就會癱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過去十幾年,人們對城市的各種災害認識是不充分的。
李曉江舉例,有些城市在擴張和選址過程中,不注意考慮災害因素,把城市新區或新城擴張到了低洼地區或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出現這種情況,再放棄已建設好的區域不太現實,只能做好設施保障,這類城市應該尤其關注防洪防澇工程設施。低洼地區的新城建設要遵守自然規則,避免盲目開發,建設初期就要改變自然標高,克制開發地下空間。
李曉江表示,一些城市盲目開發地下空間,而地下空間的易災性和救援難特別明顯。他曾在參與鄭州7.20災后重建相關論證工作時發現,許多地下車庫排水困難,水淹以后損失巨大,出現人員被困,救援難度很大。他發現目前一些城市強調地下空間統一開發,連通開發,餐廳、商場、地下商業街相互連通,而且越挖越深,但采用的設施卻很簡陋,地下基礎設施得不到重視,工程質量良莠不齊,排水、救援難度都很大。
李曉江還發現,城市高樓林立,停水停電影響很大,與此伴隨的還有通訊中斷,無法與外界進行信息聯絡,城市高層住宅居民成為嚴重的次生災害受害者。
龔道孝表示,已建成的設施是否需要改造以及如何改造,需要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生態、工程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考慮改造措施的可行性,經過充分的分析論證之后再作決定。未來設計建造的城市設施,應當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的因素,該提高的就要切實提高。地勢較低的地區,要優先考慮給雨水留足空間,考慮雨水調蓄調節需求。如果需要開發,在防洪排澇方面肯定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要切實做好防洪生態等方面的影響評價,就需要充分論證、權衡利弊再作決定。
如何增加城市安全韌性?
專家:治理極端暴雨帶來的洪澇災害必須三管齊下
每次一發生城市內澇,相關海綿城市議題就被熱議。
談到海綿城市,潘家華表示,合理規劃城市藍綠空間,建設海綿城市是提升城市韌性、彈性的方式之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但是藍綠空間吸收降水是有度的,海綿城市并不能做到100%吸收所有降水,比如,十年一遇降水全部解決,二十年一遇降水全部解決,五十年一遇降水部分解決。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
▲資料圖 圖據IC photo
龔道孝也解釋,狹義的海綿城市指源頭減排措施,主要針對中低強度的降雨,并不是針對極端降雨。極端降雨靠大排水系統和應急管理。廣義的海綿城市包括河湖等大海綿設施,其建設能提高大排水系統應對降雨的能力。
龔道孝表示,極端暴雨帶來洪澇災害的治理解決還必須三管齊下:一是統籌做好區域流域和城市的排水防澇,銜接好內澇和防洪。二是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三是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
龔道孝介紹,韌性城市和海綿城市有著相近的理念,都是城市開發建設和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理念上的轉變,海綿城市本身也可以看作是韌性城市的一部分,海綿城市實際上就是水韌性城市,能夠給未來應對災害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法。
為什么“百年一遇”災害沒幾年就能遇到?
城市如何更安全?
自然災害中,人們常聽到災害的級別或者防災的級別是“五十年一遇”或者“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但是隨著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沒過幾年就說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災害。是不是“百年一遇”變得不稀奇了?
對此,李曉江解釋,過去分析災害使用的是概率法,就是利用降水統計,然后推算出來這種降水量是一個什么樣的概率。他打比方,這個概率是百分之一,就是“百年一遇”,千分之一就是“千年一遇”。這類分析手段有一定價值,但是在討論到城市和區域安全運行時,它只是一個方面。概率法分析的是某一種災害發生的概率和可能性,但是現在城市應對安全運行,重要的需要用情景分析法。所謂情景分析法就是幾種災害或者幾種現象同時發生時,分析最壞的情況,或者最壞的幾種現象組合會產生什么樣的災害影響,去做一種分析評估。這樣就要考慮從單一災害的防治轉向綜合的安全韌性的提升。
▲2023年7月31日,連續暴雨,位于北京門頭溝路的永定河一條支流水位大幅度上漲 圖據IC photo
針對過去提出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標準,有專家提到,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基于歷史數據的不同頻度降水量數值往往低于實際情況,即同樣強度的降水發生的頻度更大,城市面臨超出現行設計標準的降雨幾率增加,城市內澇更易發生。
張興贏曾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要強化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城市水資源、能源、交通等保障設施的影響研究,將氣候變化風險納入相關行業建設的技術標準規范,以完善城市暴雨、大風等相關工程建設與防范標準,提高沿海城市海平面變化相關防護設施的設計要求,加強城市洪澇防御能力建設與供水保障等,提高城市韌性。
李曉江稱,建設韌性城市是一個綜合概念。極端天氣可能成為氣候的新常態。一方面對于災害要靠工程措施,但工程措施是有限的,會出現超越工程措施防御能力的災害。在災害發生的時候,要有迅速恢復的能力,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李曉江表示,這次京津冀暴雨災害,一些鄉村在災區,本身在山區,災情更加復雜。本身的防災減災能力特別弱。災害防治的建設標準也相對比較低。所以更加會成為易災地區。提升城鄉安全韌性也是任重道遠。
在李曉江看來,目前城市端防洪標準不低,但是整個流域的防洪標準并不高。這次京津冀暴雨災害,在天津段造成的損失反而不大。雖然所有的洪水都流到天津入海,天津反而沒有造成洪水。因為幾條河道完成了較大防洪標準較高的改造。“所以持續提高防災標準,持續防災投資建設很重要。”
潘家華則提出,城市順應自然就會更加安全,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暫時獲得發展空間,但是會帶來更大危險。城市要安全,就要考慮人與自然和諧,考慮自然承載能力,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需求、技術水平。這不是單一因素,而是需要綜合考慮。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實習生 蔡君安
編輯 張莉 責編 鄧旆光
標簽:
- 紅星觀察|當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城市如何更安全?
- 新型造橋機助力雄忻高鐵山西段空中造橋
- 云南這些地區下周將有較強降雨!注意防范
- 受水害影響!8月14日北京西站、北京豐臺站部分列車停運
- 孟加拉國登革熱病例數激增,世衛呼吁快速采取行動
- 爭分奪秒!陜西消防緊急處置西安長安區山洪泥石流災害
- 中企承建的科特迪瓦斜拉橋竣工通車
- 動漫壁紙(5)
- 【完美世界】石昊護送云曦橫渡血色平原時,獲得過多少逆天機遇?
- 極狐,假面騎士歷史上最不在乎普通人生命的主騎
- 天使降臨到我身邊 漫畫封面
- 2023.8.13圍棋賽事:王中王循環圈李維清領跑,韓國總統杯李元道奪冠
- 夢幻西游群雄逐鹿天元決賽年內戰隊難擋鋒芒,王者之師再添一冠
- 9歲女孩被父母丟在機場,家長:這是“做規矩”,不打算來接她…
- 好聽的動漫網名(動漫網名)
- 離婚以后撫養費給到幾歲為止
- 戲曲觀眾年輕化,京城劇場呈現新生態
- 中方車隊遇襲!我駐巴基斯坦使館:強烈譴責這一恐怖主義行徑
- 《三昧》重來,依舊“真火”
- 俄羅斯姑娘奧莉:北京的氛圍總是讓我感到很舒服
- 航行警告!北部灣部分水域進行軍事訓練,禁止船舶駛入
- 搖曳露營Δ 漫畫封面
- 到底是誰在看時光代理人?
- 這季真就炸裂
- 泰國五個王子都有誰 泰國二王子27年后高調回國 基本情況講解
- 美國加州牛肉面大王和李先生是一家嗎 美國加州牛肉面大王
- 京杭大運河“尋梭之旅”走進副中心
- 遼寧檢察機關立案偵查的廳級干部吳旭一案已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
- 擊敗陜西隊 北京女足拿下賽季主場首勝
- “中國移動杯”我要上智運·全民棋牌全國網絡大賽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