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這個上海男人上演中國男網“臻精彩” 今日報

      發稿時間:2023-06-04 16:22:28 來源: 上海體育

      這個上海男人上演中國男網“臻精彩”

      收獲與遺憾并存,1比4不敵賽會4號種子、上屆亞軍魯德,張之臻的羅蘭·加洛斯之旅就這樣結束了。但這位上海選手還是憑借公開賽時代以來首位打進紅土大滿貫賽事男單32強的中國大陸選手的佳績,在巴黎成為了中國男網的新一哥。

      從張一輪到張一哥,走進張之臻的成長背后,聽張爸爸—足球名將張衛華講述“臻精彩”的故事。


      【資料圖】

      優良的基因

      “臻”字,有些生僻。但外人所不知的是,張之臻這個名字,還是父母親的結合。“我太太姓秦,我們想的就是把兩個人的姓給揉進去。”張衛華對記者說,“所以就取了‘臻’這個字。”為了這個名字,張衛華還特意找足壇名宿奚志康教練幫忙聯系,請教了一位取名專家才“求”來的。

      張之臻出生在一個不折不扣的“體育之家”。父親張衛華,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足球隊主力中衛,以作風硬朗著稱,曾經和成耀東一起入選徐根寶國家二隊,先后加盟上海豫園、陜西中建、廣州松日、青島中能等球隊征戰甲B、甲A。母親秦唯則是一名優秀的射擊運動員。難怪朋友們都開玩笑說,張之臻高大的身材來自他爸,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則源于母親的“天然基因”。

      張衛華父子

      對網球的理解,張衛華以足球運動員的身份有自己獨到的認知。“網球打到最后,其實打的就是腳,而不是手。球員的預判、腳步的運用、前后左右跑動都很關鍵,只有你跑到了,才能打到球。”

      父母親對小之臻的幫助,體現在潛移默化中。“從小開始,我們就會告訴他自己當運動員的感悟。比如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比賽能力從哪里來?只有通過努力訓練來。你的訓練水平有多高,比賽能力就有多強,只有不停地訓練、更努力地訓練,才能有進步,沒有其他捷徑。”張衛華說,“比賽打不好怎么辦?好好練呀,通過訓練提高自己。在小的時候,就教育他這樣的觀念,這些還是非常起作用的,他會認真地去做。”

      小時候的張之臻

      磨礪的童年

      “張之臻一生下來,就是要打網球的。”張衛華說,他不是開玩笑。“我們早就給他設計好了這條路。”

      按常理來說,以張衛華在足壇的地位和人脈資源,完全可以給兒子選擇踢球這條路,可能要平坦順利得多,卻被他堅決地否掉了。“在我踢球的時候,我就有很深的感觸,靠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一個隊伍很難。但在個人項目上,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付出,是可以做一番事業的。你能達到什么高度,都取決于自己。所以,他還沒出生我就有這個想法。”

      巧的是,張衛華以前在上海市少體校的足球隊教練夏倫芳,兒子夏嘉平也是打網球,而且還打出了名堂。他在1990亞運會、1991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連獲男單金牌,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男子網壇的風云人物。“他身高也不高,但是靈活、跑得快。看他這樣,我覺得打網球也挺好。”

      5歲開始,張之臻被送去學習打網球,剛開始還只是興趣班,練了幾年后,張衛華又將他送進徐匯區少體校。為了方便就近訓練,夫妻兩人又特意把家從虹口區搬到了徐匯區。10歲的張之臻,順利入選了上海網球隊,從此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

      選擇這條路之后,小之臻的付出,自然遠遠超過了他的同齡人。“應該說我們對他的要求,不算是很嚴格,但從小就慢慢往專業球員的方面去走。”張衛華告訴記者,“比如說,每天幾點睡覺、幾點起床,都是固定的。包括什么過年過節啊,人家小朋友能玩,他不可以的,哪怕大年三十晚上,也不能晚睡。他還是要堅持訓練的,玩的時間肯定會少一點,從小就要養成一種運動員的良好習慣,這對他的成長很重要。”

      后天的勤奮

      外界很多人都把“天才”這兩個字,送給為中國男網屢屢實現突破的張之臻,張衛華卻一句話給否定了:“我兒子他沒有多大天賦。”

      沒有“天賦”,那靠什么?兩個字:努力,或者說勤奮。張衛華踢球一直踢到36歲,他估摸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差不多了,便從上海中遠隊退役,專心帶兒子打球。那個時候,他做了一個在外人看來很難理解的決定:讓張之臻休學一年,專門練球。

      “魔鬼訓練”,就在張衛華的精心設計中開始了。上午從8點半持續到11點半,以身體素質訓練為主,包括一個小時的發球練習;中午吃飯休息,下午還要去體校跟著專業教練再練3個小時技術。“運動是沒有竅門的,就是看誰付出得多。你打5000個球,我打500個球,我怎么能跟你比?要想成功,必須比別人多練。”張衛華的話,擲地有聲。

      盡管張之臻的身高有1米93,但在張衛華看來,這并不是所謂的“天賦”。他以兒子昨晚輸給魯德的這場比賽為例,“他們的身體素質我一看,比我們足球運動員還好,打網球的比我們踢足球的跑動還要厲害,世界頂級球員這方面確實太強了,沒有這樣的身體,根本撐不下來幾盤。”張衛華說,“張之臻最致命的,還是他的體能,相比世界一流選手差距還是很大的。要是打兩盤的話還能撐一下,時間一長就難了。他的體質、耐力、爆發力,并沒有多少優勢,靠的是勤奮刻苦的訓練,取長補短,才能有今天的成績。”

      磨煉,不僅僅是在技術和身體方面,還有心態、意志。張衛華經常教導兒子,把心思放在提高自身能力上,不要想那些場外的。“我們踢球那會,提倡的是‘志行風格’,不要輸球又輸人。他小時候參加一些比賽,一個球明明是在界內的,有的小孩就一直大喊出界,裁判有時也就聽了。我對兒子說,這不是你要學的要練的,不要去計較這些,有本事我讓你兩分三分也一樣贏。網球又不是一兩個球的問題,給你贏了一局又怎么樣,后面我還是能贏回來。”

      “當然,他能堅持、他能成功,最關鍵的是他自己想要做到這些事,如果他自己不想要做,我們再逼也逼不出來。”

      國外的淬煉

      2022年10月,張之臻的世界排名首次打進前100,成為中國大陸男網歷史首位進入男單前100的球員。晉級法網32強后,他的最新排名是第54位。幾年間,張之臻的進步飛快,在張衛華看來,主要還是得益于海外的訓練。

      “并不是說崇洋媚外,而是要去開眼界,去學習別人的長處。只有到高水平的地方去鍛煉、去摸索、去學習,才能更好地進步。”說到這里,張衛華又以他熟悉的足球為例,“你看人家日本、韓國的足球,也是學國外先進的理念,現在有多少球員在五大聯賽留洋。像韓國的孫興慜,從小就在歐洲訓練,所以才會成為歐洲水平的球員。中國足球當年送健力寶青年隊去巴西學球,也出了一批人才。”

      “想打好球,必須走出去。我們過去多數時間都是在國內比賽,有時會去國外打一兩站,這樣拿不到足夠多的積分,連參加大師賽的機會都沒有。剛剛才適應就回來了,怎么能提高?”他說,“過去這一年,張之臻一直在歐洲打比賽。如果打不好,就沒有更多的獎金和贊助支持,自己要承擔一兩百萬元的費用。還好,他的成績可以接受,讓我們沒有受到經濟上的損失。”

      “天空沒有極限。”這是張之臻在今年ATP1000馬德里大師賽一飛沖天、成為首位進入大師賽八強的中國男網球員后寫下的一句話。但對于兒子的未來,身為父親的張衛華,并不奢求太多。“我現在不會給他任何壓力,他能夠開開心心再打10年球,排名保持在50左右就可以了。去年他打進了前100,今年打進前50,已經非常不錯。他現在就是需要多跟高手打,這也要一個過程,慢慢來吧,期望值太高也不現實,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就好!” 

      場外音:成功的方法

      常言道,成功沒有捷徑,但成功有方法。在張衛華兩口子培養兒子張之臻打好網球這件事上,這一點就很能體現。

      首先,是執著與堅持。從張衛華認定讓兒子走打網球這條路起,就儼然“橫下一條心”。自己退役后,陪兒子專心練球,還不惜把家從虹口搬到了徐匯,付出了太多心血和犧牲。張之臻也打了20多年的網球,這其中的艱辛,外人恐怕是很難體會到的。

      其次,是言傳身教。張之臻在網球場上的沉穩、頑強,一如他的父親在足球場上“鐵衛”作風。從小時候開始,張衛華就身體力行地教育兒子,要刻苦訓練才能進步,要冷靜看待勝負,要長本事也要講風格,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然,還得有點平常心。有追求,但并不代表功利;有目標,盡全力去拼就好。有的時候,看淡榮辱,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現如今,在父母對體育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張之臻的成長歷程頗有參考意義,還是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門道的。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