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我隨書記去調研」山區如何端牢飯碗——宜章縣委書記張潤槐調研糧食生產“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球通訊

      發稿時間:2023-05-29 13:10:09 來源: 華聲在線

      調研現場。 鄧加亮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陳淦璋 羅徽


      (相關資料圖)

      【調研主題】

      倉廩實,天下安。地處湘南山區的郴州市宜章縣,正是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縮影。面對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的縣情,宜章縣在全省率先推行田長制,確保耕地保有量達到43.39萬畝。宜章也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縣,2022年因耕地保護工作突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閑置土地比例低,榮獲國務院真抓實干通報表揚。

      又是一年種糧季,農民種糧補貼能不能及時發放到位?田長們工作是不是盡職盡責?科技服務體系是不是健全,農民種田有沒有人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得怎么樣……5月16日,記者隨宜章縣委書記張潤槐前往田間地頭“一線巡診”。

      【把脈問診】

      藏糧于地——

      “既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也要把田長制落到實處”

      宜章縣巖泉鎮團結村,新秧滿田。

      “書記你看,田里的秧苗討喜嗎?”張潤槐剛下車,一位手機別在腰間、褲腳滿是泥土的黝黑漢子迎上前來。

      “長勢不錯,今年能掙不少吧?”張潤槐一邊與之交談,一邊向記者介紹,漢子大名姚如堂,在當地種田1100余畝。

      “從去年情況看,土地流轉費加上種子、化肥、人工等,一畝田成本合計1098.8元;我種的‘泰優農39’畝產收入1280元,種糧各類補貼297元……今年這光景還不錯,一畝田估計能掙400多元,比去年只多不少。”站在田埂上,姚如堂掰開手指頭細算賬。但他也有憂慮:“我聽到議論,說今年對種糧大戶的補貼會取消?”

      一旁的宜章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尹旭東回答:“不是要取消,而是即將改革,會越改越好。”

      張潤槐介紹,去年春耕時,有不少種糧大戶反映“種糧補貼一直沒到位”,他深入調研后發現,資金“卡”在縣里各部門的會簽流程上,導致進度遲緩。經過高位推動、優化流程,這一“腸梗阻”得以打通,種糧大戶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今年,縣里正在進一步優化種糧補貼發放流程。

      “老姚放心,縣里會給種糧大戶兜底。”張潤槐說,這幾年縣財政陸續拿出資金,確保補貼優先發放,今后還會繼續執行這個方案。

      姚如堂心里的石頭落了地,他還有新期望:“如果政府能幫著把山上的土地流轉下來,我還想加大種植面積哩。”

      “巖泉鎮和團結村的同志盡快幫助姚如堂把土地流轉下來。”張潤槐現場交辦。

      “既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也要把田長制落到實處。”張潤槐說。

      宜章多山,耕地資源寶貴,只能靠實實在在“管”出來。全縣從2021年起實施田長制,組建田長隊伍。同時,推出“宜章縣田長制巡查監管”APP平臺,能精準定位、即時報告、現場查勘,一改過去“宣傳靠吼、保護靠走”的管理模式。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宜章縣要求,縣級領導、縣有關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及鄉鎮黨政領導干部,每人“認種”1畝以上的拋荒田,全程參與復耕、管理和收割。身為全縣第一田長的張潤槐帶頭“認種”,恢復拋荒耕地,經常利用周末深入田間地頭。

      “有農戶問我這個田長,現在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豬猖獗,傷害農作物的情況時有發生。野豬到底是歸田長管,還是歸林長管?”張潤槐笑道,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縣里也在研究“三長(田長、林長、河長)合一”、齊抓共管的措施。

      藏糧于技——

      “農民想種田,誰來傳授新技術”

      張潤槐一行來到一六鎮塘尾村。一位農技人員操控植保無人機在稻田上空來回穿梭,不一會兒,數十畝稻田的病蟲害防治作業就完成了。

      農技人員身邊,種糧大戶鄧奇云正在虛心請教。張潤槐上前調侃道:“老鄧,花那么多錢買機器,自己不會用怎么行?”

      “我一個小學畢業生,一時半會還玩不轉這些高科技。”鄧奇云說,這些年,他靠著“師傅”曹天祥指導種植水稻,面積從幾十畝擴大到1600畝,并實現了全機械化作業。

      “大家都認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曹天祥是一六鎮農技站站長,最近他正在琢磨再生稻,也有問題需要縣委書記支持解決。

      “一季的稻谷收割完畢之后,立即上水、施肥,田間的稻茬就能進行二次生長,再發一次新芽,孕育新一季的稻子。”曹天祥說,與同樣收兩季的雙季稻相比,再生稻少耕一次地、少播一季種,節約種子、化肥等成本300余元,每畝產量可達300余公斤。

      “只是再生稻目前不能申請種糧補貼,怕提不起種植積極性。”曹天祥說出顧慮。張潤槐告訴他,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達到全縣推廣的條件,縣里會同步出臺補貼政策。

      一六鎮黨委書記邱進沖說,“老把式”曹天祥過兩年就退休了,隨著農技員隊伍日漸老化,“農民想種田,誰來傳授新技術”的疑難問題已在一些鄉鎮出現。

      “這個問題很有針對性。抓好糧食生產,既要考慮誰來種田,也要考慮誰來指導種田。我們每年都會從高等院校引進專業農技人才,今后還要加大力度。”張潤槐現場解答。

      年輕人學歷高,出“校門”到“農門”,能否安心扎根鄉村也是問題。有種糧大戶建言,我省去年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范圍,一些地方也出臺政策,對評了職稱的農民給予津貼和獎勵。宜章是不是也能效仿,讓更多“泥腿子”變身“土專家”,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這個建議提得好,農業農村局、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局同志都來了,你們盡快拿出方案報縣委審定。”張潤槐說:“土專家”和“洋學生”兩條腿走路,才能更穩當地解決“誰來教種田”問題。

      良田配良技,增糧又增效。一六鎮塘尾村是全縣10個千畝高標準農田示范片之一。聽著邱進沖介紹,一旁的姚如堂投來羨慕的眼神:“請縣里考慮一下,把我那1100畝田也建成高標準農田。”

      張潤槐讓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堯紅華現場翻看資料,馬上作出答復:目前縣里已建設高標準農田36.7萬畝,今年還將新建1.46萬畝,巖泉鎮團結村的水田就在規劃之中。

      【調研感言】

      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到實處

      宜章縣委書記 張潤槐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保護耕地,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田間地頭,常去常新,縣委書記作為“第一田長”,必須要深入一線了解情況,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進行科學決策。

      共性問題需要把握。比如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如何提升、群眾的耕地保護意識如何增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如何推進,等等。

      個性問題也時有出現。比如農資價格大幅波動、“監督員、水管員、技術員”隊伍建設、“田長制”軟件平臺完善升級,等等。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現場能解決的必須當即解決,不好解決的拿回來研究解決,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才能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到位。

      今后,我們還要強化制度支撐,層層壓實責任;嚴格實行“數量為基礎、產能為核心”的耕地占補平衡;持續推行“田長制”等耕地保護措施,利用“互聯網+”建立智能化耕地監測監管機制,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隨行隨筆】

      “沾泥土”方能“冒熱氣”

      羅徽

      此次隨宜章縣委書記張潤槐到田間地頭調研,記者看到,他跟大家很熟絡,能叫出每一位種糧大戶的名字,清楚他們家種了多少地,對種糧的成本、收入賬算得很清楚,而且一抓住問題本質就“刨根問底”。

      糧機倉庫里擺上板凳,圍成一圈就開座談會。不少種糧大戶,當著縣委書記和縣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等部門負責人的面,不寒暄、不客套,直言不諱,有事說事。縣委辦的同志悄聲告訴記者,要是群眾擔心“說錯”,或者干脆“不說”,那就無法掌握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資料。

      實踐證明,真正深入基層和一線,踏踏實實去現場觀察、去換位思考,去傾聽那些在匯報材料中聽不到的聲音,才能抓住痛點難點,才能針對新出現的問題“有的放矢”。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60歲的種糧大戶姚如堂,說起國際形勢頭頭是道,那是因為他關心國際形勢對農資價格的影響;同理,縣委書記堅決扛起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既算大賬也算細賬,就是不能有“糊涂賬”。大興調查研究,既是對我黨優良傳統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宜章這個山區縣不斷刷新糧食生產成績的法寶。

      【調研之后】

      調研回來第二天,張潤槐召集自然資源、農業、水利等相關部門進行會商。針對再生稻如何補貼的問題,一方面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縣里將研究出臺政策,從糧食生產大縣的獎勵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來支持再生稻種植,提升糧農的積極性。

      針對種糧大戶反映農業機械化供應不足的問題,宜章縣將繼續加大農機推廣力度,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培育壯大一批現代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

      對于野豬出沒田間禍害莊稼的現象,找林長還是田長管?遭遇旱情,需要水庫或電站開閘放水灌溉,向河長還是向田長申請?宜章正在探索建立“三長”融合機制,建設綜合指揮中心,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保障糧食生產。

      宜章東部一些鄉鎮石漠化嚴重。為了生計,村民不得不在石頭縫里精耕細作。這些年,當地黨委、政府先后實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坡改梯等方法,真正見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湖南日報全媒體將持續關注這些問題的解決進展情況。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