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紐約時報》:美國人享受廉價服裝的背后……|世界消息

      發稿時間:2023-04-27 07:08:30 來源: 環球網


      (資料圖)

      美國《紐約時報》4月24日文章,原題:你那價格12美元的襯衫是奴隸制的產物時尚是大眾真正的鴉片。盡管中產階級的財富在受到通貨膨脹的蠶食,但美國的消費者仍在享受著他們的安慰獎:價格低廉的衣服。1993年,13美元可以買到一件T恤,也能加滿一個中型油箱的汽油。而在今天,汽油的價格漲了兩倍還多,但T恤仍然只要13美元。

      我們都了解這種優惠背后的人力成本。10年前,位于孟加拉國拉納廣場的服裝工廠坍塌,造成1134人死亡,超2500人受傷,人們明知建筑岌岌可危,但迫于生計只能繼續工作,最終釀成慘案。如今,服裝行業工人待遇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過去10年間,同他們生產的產品一樣,全球服裝和紡織業7500多萬名員工本就微弱的聲音變得越發被忽視。

      從工業革命直至冷戰結束,服裝產業一直是人類發展最為重要的動力。19世紀中葉,紡織貿易促進了科技飛躍,提升了工資水平,也降低了日用消費品的價格。如今,這臺引擎正在逐漸熄火,服裝工人的平均收入勉強能夠達到體面生活水平的一半。孟加拉國服裝工人的最低日薪不足3美元。

      Zara這類快時尚品牌的興起,是工作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千禧一代的購物習慣更讓這一切雪上加霜。財務狀況、助學貸款、通脹等因素,讓年輕人難以負擔生活必需品,錢也就流向了非必需品。下行經濟壓力以及勞動力銳減,意味著規模高達1.5萬億美元的服裝產業,存在普遍的勞工虐待問題。調查表明:工人們往往要向招聘人員支付高昂的求職費,進而背上巨額債務,陷入惡性循環。經濟學家稱,服裝產業面臨著“代理問題”,即品牌需要通過工廠審計來確認上游工廠的情況,但是審計費用由工廠出,雙方都糊弄了事。

      年輕的消費者,對于外部信息往往有著進步而辯證的思維,他們是變革的源泉。年輕的消費者愿意為衣服多花錢,而工人的聲音也就能被聽到。因此,服裝企業應發布完整而詳細的社會合規審計,從而對上游工廠的工作環境進行公開監督。此外,服裝和鞋類企業應簽署招聘責任承諾書,確保供應商工人無須支付中介費,保障其自由。

      消費者買到一件T恤可能不止要花費13美元,但對于自由和安全時刻得不到保障的數百萬工人來說,在黑暗中工作的代價已太過高昂。(作者E·本杰明·斯金納,魏牟譯)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