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經濟前瞻論壇2023年會丨馬建堂:以創新驅動培育經濟新動能新優勢

      發稿時間:2023-08-14 12:06:34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建堂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相關資料圖)

      “當前的經濟走勢是長期因素與短期因素疊加、經濟因素與偶發因素交織、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大邏輯是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的深刻影響。”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建堂8月12日在由中國經濟時報社主辦的“經濟前瞻論壇2023年會”上作出上述表示。他說,從2013年、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起,黨中央都要求我們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隨著我國積極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培育,經濟競爭新優勢正在逐步形成,這是我國未來國民經濟能夠保持5%左右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馬建堂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三年疫情后的經濟恢復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交互疊加,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共同影響,使我國疫后經濟總體上持續回升、整體好轉,但回升和好轉過程有波動、有挑戰。短期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有一定持續性。中長期看,人口總量與結構變化、外需對經濟增長貢獻變化、資源環境約束、科技革命等因素對經濟影響深遠。

      馬建堂表示,拉動我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也在不斷培育著新動能、激發著新動能。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不斷提高。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三新”經濟的增加值為21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為17.4%。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據中國信通院計算,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9.8%。據國家網信辦數據,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50.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1.5%。“這說明我們國家傳統競爭優勢在減弱的同時,新的產能也在不斷培育,相信我國經濟能在經濟轉型中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馬建堂表示。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并注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總 監 制丨王輝王繼承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